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提到青春影片,从《左耳》到《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以及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类青春影片,很多都离不开女孩*这个套路,好像一个女孩在经历过青春后,不怀个孕似乎对不起那即将逝去的青春。
我们的青春里,除却无处安放的激情,还有很多让我们能够激动的事情,例如如何遇到更好的自己,和自己该怎样相处。以及我们未来努力需要改变的现实。这些现实在青春片里,大部分都不会是主要的律动,这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
关于青春,关于如何更好的遇到自己,七月与安生在这一点就做得很有诚意。
在影片里,男人只不过是一道鱼香肉丝上面的香菜,它的点缀会让青春这道盛宴更加耐人寻味,但绝不会夺走属于女性独有的光环。我可喜地看到七月也好,或是安生都在主动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一个木偶人般,被编剧这道隐形的线牵来扯去,仅凭这一点,更要为七月与安生叫好。
而在致青春里,我看到了更多歇斯底里的吼叫,关于这一点片中的黎维娟也曾经说过,每一次穿过走廊,我就像穿过野兽出没的丛林。我们的青春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它或许就是你我曾经的样子。
恋爱、上课、请假、嘈杂的宿舍、疯狂追逐的打闹以及那些无处安放的激情,都给青春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绚丽了谁的眼和心神。但我想要说,青春绝不仅仅只是这些而已。
我还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的主课老师也就是我们的辅导员,总是给我们讲这样的故事:我们的老师和他的同学们在大学时期,曾经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骑车去北京的壮举。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很多同学都变得热血沸腾,每一次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身边都会围着很多女孩儿。也有很多女孩儿听了这个故事,表示也要和老师再次踏上青春的征途。
那时候,班级里女生比较多,全班男生是白雪公主里的七个小矮人,只少不多。而我们班级在学校里,是正儿八经的熊猫班,每三年只招收一届,每一届只招收一个班级。是的,在我们那所院校里,我们班级的七个男生也算是稀有动物了。那七个男生更是表示如果有女同学跟着老师一起骑车去北京,他们一定会跟随着保护。
但这样的行为一直没能成行。现在想想,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多么好的故事讲述者呢。他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我们同学聚在一起。让我们的青春随着梦想熊熊燃烧。我们更应该感谢老师,他让我们知道学校以外更广阔的天地,以及那些无比丰富人生的意味。
那时候我的学校里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每周只有周末可以出校门,家近的同学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回家。那时候,没有网吧,学校附近却有很多录像厅,游戏厅以及台球厅。周末里,不能回家的同学,有时候会在录像厅渡过。
也曾和郑微一样的理由,去校医室开请假条逃课。也有着和她一样对某一个男孩儿心动,但更多更多的却是留在画室里,对着石膏像和各种静物,在画纸上沙沙沙沙地擦动。这是属于我独特的青春符号。
致青春想要在这一百多分钟里,讲述清楚很多主角的青春故事,着实有些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单是四个女孩儿互相交织的故事,就已经让人觉得处理的有些太过碎片化。似乎在这样的剧中总会有一个爱慕虚荣的女生,例如黎维娟。一个像是假小子一样的女生,却有着令人慨叹的身世,例如朱小北。以及有着女神般光环,又像是女神般大度的阮莞,以及经常无理取闹的郑微。
故事的悲观在于她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但每个人都做了让自己讨厌鄙视的那个“自己”。如果故事能够深入沿着一个轨迹行走,究其一个人背后成长个性身后的隐秘,那么这部片子会成为一部很有叙事分量的电影。但更令人感到骨感的是这些除却四个女孩以外的男生,陈孝正以及赵世友又完全撑不起整个故事的脉络走向。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电影最重要的是通过画面讲述故事,而我们观影者就是要通过故事,去接受或者形成自己对电影的判断,这是电影所能够传递给我们的价值取向。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个人,郑微,陈孝正,许开阳以及和郑微有关的阮莞,黎维娟和朱小北等人,这些人晃得我眼花缭乱。
或许编导想要通过编织这些人的故事,让我们沉浸其中。但很抱歉地我们在致青春里,确实能够看到,当年我们曾经做过的那些糗事,但也只能笑笑而已。那些打打闹闹的场景,以及上课迟到肚子疼,和食堂打饭的那场闹剧,胖子失身等等让我们觉得熟悉的这些笑点,几乎摧毁了整个影片的格调。不够直接,更不含蓄。
有些时候我们做事情容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没有办法说清楚芝麻更好还是西瓜更好,这就需要编导有一个更加宽阔的眼界,和把握整体影片画面感觉以及故事走向的能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事情,这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
写着写着,这篇小文似乎变成了一篇批评的文章,最后我用几句话做一个总结。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于那些缅怀青春的人来说,还是可以看一看的。毕竟,在这部片子里,我们能够找到有关我们那些曾经和青春有关的诗句。
我是凿壁小妖,妖言获众不惑众,和我一起撩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