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元宵诗词,传诵千年,谁是第一篇?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唐朝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正月十五夜》格式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用词精切,章法纯熟,描写浑厚,不仅将五律的格式运用得得心应手,还将元宵节的繁华盛况书写得不留余地,以致后世写元宵实景,再也没有超过这首的。诗作于公元705年,正是唐朝鼎盛之时,故诗开篇即呈现盛世之象。是极为绚烂的长安街景。“火树银花”四个字还成了今天也常听到的俗语。颔联跟颈联写人的活动,进一步呈现升平气象。结尾表达对节日的留念。全诗词采华艳,韵致流溢,宛如一幅古代元宵节风俗画。虽为应景之作,但传诵不衰。
关于作者苏味道,作为诗人在唐代几乎可以忽略,可以一提的是,他的后代子孙中,出现了名震文坛的“三苏”。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度误认为是朱淑真所作,现已确定作者为欧阳修,只是题旨是约会,究竟是写失恋还是怀人,则不可得知。上片写去年元夜,重在突出约会的浪漫、美好,后两句为传诵至今的名句。周星驰电影《师兄捉鬼》上,还对陈德容秀过这两句。下阕写今年元夜,却是物是人非,极尽相思与悲伤。
词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表达出在同样节日里的迥然心境,一喜一悲,一浪漫一伤情,十分鲜明。结构上又具对称回环之美,是一首言语浅近,构思巧妙,意味隽永的好词。而女主人公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又给人留下巨大的故事想象空间。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若不是北宋的贺铸有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辛弃疾的这篇《青玉案·元夕》,毫无疑问会成为《青玉案》这个词牌的最佳代表。不过这样也好,不有独占光芒,就会很热闹。
辛弃疾这首词,上、下并不分片,而是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四句,才词意陡转,境界全出。之前都是对元宵盛会的描写,不吝笔墨,不厌其烦,就是为了这最后的四句造势。词人在俗世繁华中别有一种孤高淡泊的寄托。没有这四句,《青玉案》也就成了堆砌的下品,远不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大开大合。
辛弃疾貌似很擅长这种写法,他的《破阵子》也是,通篇流贯,打破上、下格式,到最后来个词意反转,振聋发聩。
这首词也可当爱情诗词来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极为后世所称。如欧阳修《生查子》,也是以今昔元宵之对比来写,抒发的却是时代变迁下的家国兴衰之慨。《宋词三百首新编》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纪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 “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词人以俗语入雅词,运笔疏快,而沉痛自在。带着深刻的人生体验。
四首元宵诗词,苏味道以描摹佳节著称,欧阳修直写爱情,李清照、辛弃疾则别有所托,四首都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你觉得谁是吟咏元宵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