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6:39:00

优质课《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主问题:姚鼐为什么登泰山?(上)

教学目标:

1 . 与文本对话,体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

2. 熟读文本,积累古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 领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

一、名句泰山

谁能说出与泰山有关的名句、俗语等?

1、有眼不识泰山。

2、泰山压顶不弯腰。

3、人心齐,泰山移。

4、岱宗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

5、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6、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1)

泰山之高: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泰山之重: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泰山文化: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泰山传奇:泰山,“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是一座神奇的山。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中国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许多诗文佳作。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力作,享誉中国文坛200余年。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看一看,究竟姚鼐为什么登泰山?

二、文中泰山

1.纠正字音

2.解决疑难的句子,积累文言知识点

三、自然泰山

请用语言描述两幅的画面,及描写方法。

1泰山夕照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描绘了一幅夕阳晕染的泰山美景。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一下子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夕阳向泰安城、汶水、徂徕山洒下的金色的余辉,美艳如画,如此停留在半山腰到的云雾,像一条舞动的飘带灵动而又飘逸。。(拟人、比喻、动静结合)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2)

2泰山日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ǚ)。”

描绘了一幅泰山日出瑰丽的景象。脚下都是云雾弥漫,下面的几十个山峰看着就像骰子似的。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比喻、排比、拟人,色彩词汇,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结合)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3)

3泰山冬景的特点

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

是为了美景吗?美景虽有,只是信手几笔,占据的篇幅不多。

四、文化泰山(为了文化吗?)

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姚鼐为了文化吗?

短歌行教学设计公开课,短歌行创意教学设计(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