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她同时代的女星伊丽莎白·泰勒曾经有句名言:“婚姻是所好学校。”其实,又何止是婚姻呢?家庭、工作,乃至生命里的每一个过客,都可以是好学校——只要你是个足够用心的学生。
动人的灵魂,总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淬炼而成。在成为天使之前,又怎能错过人间的必修课?
01
1953年,《罗马假日》一上映,就引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疯狂,自那以后,奥黛丽·赫本独舞于风口浪尖,全世界热切的视线再也不曾从她身上移开。而这一切的真正开场,还要追溯到1929年比利时的那个春天。
那时,出生不久的她,从一场凶险的百日咳里逃出生天,静好的岁月给了这个小姑娘褐色头发和深邃眼睛。刚满六岁,她无忧无虑的生活便戛然而止——父亲约瑟夫决意离开母亲艾拉。
这是第一个留给她背影的男人,并且将不是最后一个。长大后,奥黛丽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他就这样走了出去,永远也不会回来。”
虽然原本和美的家庭不复存在,但母亲决定送女儿去丈夫所在的伦敦上学,于是父亲在离婚后还是陪伴了幼小的奥黛丽一段时间。
这份陪伴很快就迎来了诀别:1939年,“二战”拉开了序幕,亲法西斯的父亲要去追逐他的政治理想,把十岁的她送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直到多年以后,奥黛丽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架飞机是刺眼的橙色。
自那一别,父亲这个角色永远地从她的人生里缺了席。
据说,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情感上遭遇饥饿,他将一生都如同生长在阴暗角落的树木,不计后果地向有阳光的方向伸出它的枝丫。奥黛丽的童年时光,就在登上橙色飞机的那一刻结束了,从此她一生渴望被紧紧拥抱,再也不被离弃。
纳粹横扫欧洲,她所在的小城沦陷了。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或许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形下,比起死于战火的阴影,还有另一样东西更为急迫,更如影随形,那就是:饥饿。
她亲眼看着哥哥与狗争食,而她咽下郁金香的鳞茎,哄骗自己的胃把它当成蔬菜。没有小麦,没有面粉,她尽量终日躺着不动,降低消耗,靠看书来暂时忘却对食物的渴求。
多年以后,女孩们趋之若鹜地推崇她瘦削的肩膀、细长的脖颈和不盈一握的腰身,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身材根本不是节食的结果,而是因为她在整个青春期,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并且,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芭蕾舞。
就在奥黛丽忍饥挨饿的时候,有一本书刚刚红遍了整个英文世界——《飘》。
书中有这样一段议论:“一个女人若是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最可怕的事,她将一生都不再知道什么是害怕。”
没有父亲,没有吃的,甚至没有一张可以安然入睡的床铺;哥哥进了集中营,叔叔死于纳粹的枪口,奥黛丽不得不在废弃的地下室里躲了整整一个月,直到这座城解放。那么,熬过了这一切的她,究竟算不算得上经历过“最可怕的事”呢?恐怕依然无法断言。
为了梦想,她揣上10英镑的全部积蓄,和母亲一起向英国伦敦出发。
然而,她的前路,仍然荆棘密布。
她为之奋斗了十年的芭蕾事业,被导师宣判了死刑。
那些在战争和饥饿时支撑她活下去的梦想,一下子消失了。
如果与她易地而处,恐怕任谁都会忍不住质问生活:“为什么在数不清的失去之后,你要我面对的依然是失去?”
然而,十九岁的奥黛丽·赫本却对自己说:“如果不能够成为最出色的舞者,那么,就成为其他领域中最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