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聚焦】
告别光污染,拥抱纯净的夜空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严圣禾
在灯光璀璨的现代都市,到处都是“光明”,但爱好观星的谢宇更想寻找“黑夜”——一片纯粹的、干净的、没有光污染的夜空。“我经常驾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离深圳市区60多公里的西涌,就为了多看几眼夜空,多看到几颗星星。”这位在深圳从事互联网工作的“80后”告诉记者。
西涌位于深圳大鹏半岛东南端,这里有华南东区唯一的天文台——深圳市天文台,以及国内首个国际暗夜社区,即国际暗夜协会评选出的在保护夜间环境、减少光污染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区域。
今年3月1日,全国首个暗夜社区相关地方标准《暗夜社区光环境规范》在深圳实施。2023年4月,深圳西涌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暗夜社区光环境规范》里的许多内容,来自西涌对暗夜社区的探索。
“西涌曾经深受光污染之扰,现在从这里仰望星空,可以比市区多看到1000多颗星星呢。”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天文台)天文部部长梅林欣慰又自豪。
保留现代城市的诗意浪漫
“漆黑,又明亮”,这是童年在湖南农村度过的谢宇记忆中的晴朗夜空。“那亮,来自漫天的星斗和萤火虫。”在他看来,虽然都市里的夜空也是亮的,甚至亮得耀眼,但那几乎都来自各种灯光。
星空下的深圳市天文台 曾跃鹏摄/光明图片
光污染——这一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早由天文学家提出。他们发现,城市的灯光照明会使夜空发亮,影响天文观测效果。此后,随着光污染愈演愈烈,普通公众也深受其扰——别说精准的天文观测,就连看星星也变得“奢侈”起来。
“数百万年来,人类和其他生物在明亮白天和黑暗夜晚的节律中进化。然而,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造光打破了这种自然循环。如今,全球光污染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8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之下。”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拉斯金·哈特利(Ruskin Hartley)的话引人深思。
国外有研究表明,光污染正导致夜空以每年约10%的速度变亮。科学家警告:“由于光污染的加剧,20年后,人类可能无法看到夜晚的星空。”
为此,一些地方开始行动起来,深圳即是其中之一。2021年,该市颁布实施《深圳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21—2035)》,计划在国内首次设立暗夜保护区,并提出建设暗夜保护示范区大鹏星空公园。西涌,即位于大鹏星空公园。当年4月,深圳市天文台的主管部门深圳市气象局,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大鹏新区管委会一同启动了西涌暗夜社区创建工作。
西涌暗夜社区的观星爱好者 马宁摄/光明图片
暗夜社区建设,需要对该区域的照明进行科学改造升级,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过剩照明,以保护夜晚不受光污染的影响。“十几年前,深圳市天文台刚在西涌建成时,当地的夜空几乎没有受到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这里可以看到的星星越来越少了。”梅林说,起初在西涌创建暗夜社区,是天文观测的需要。
西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山体对城市光污染起到遮挡效果,非常适合天文观测。不过,这里的沙滩吸引着大量游客驻足,因此,民宿、餐饮及各种旅游设施等越来越多,导致夜晚的灯光也越来越亮。
天文台期待干净的夜空,观星者亦是如此。对于在西涌创建暗夜社区的初衷,深圳市气象局给出的回答是——“满足市民追‘星’愿望,保留现代城市的诗意浪漫”。
为夜间光环境制定标准
“这个大三角,就是牛郎织女(星)。那个是天蝎座吗?”
“对,能看到‘蝎子’的尾钩呢!”
夜幕降临,谢宇和陈健坐在草坪上,在夜空中寻找星星。陈建在西涌经营一家以天文科普为主题的乐园,草坪营地是乐园的一部分,经常举办天文科普活动。此时的乐园,空间有明有暗,灯光柔和。
天文爱好者在西涌暗夜社区拍摄彗星。吴镇宇摄/光明图片
“对于不了解暗夜保护的人来说,控制光污染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更别提要求大家关灯和换灯了。”回想起3年前的情景,梅林感慨道。
2021年,工作人员在3个月内走访了西涌社区84家民宿、16家餐饮门店,完成了6636个点位的照明测量,梳理出8类问题,包括亮度过高、色温不一,广告招牌眩光严重,非全遮蔽灯具散光较多等。
暗夜,不是一刀切地关闭灯光。什么样的照明既符合需求又不影响环境?他们做了审慎的研究,最终确定标准:户外灯光色温在3000开尔文以下,照射面积小于18平方米,照射角度小于60度,照射方向向下,避免朝向天空。
与之配套的是机制上的保障。他们制定了《夜间光环境区域限值》标准,探索性提出夜间光环境区域的分类、限值和测量要求。同时,出台《西涌国际暗夜社区照明示范场所管理办法》,让灯光改造工作更加有序。此外,还通过地面和卫星协同监测天光背景,持续支撑光环境改善。
更重要的是,要让那些民宿、餐饮店等“照明大户”主动拥抱夜空。“很多游客参观完天文台后就会问‘去哪儿看星星’,我们的回答是‘就在西涌’。”梅林说,他们和民宿老板专门算了一笔账,让大家都明白观星能带来额外的客流和收入。
很快,“暗夜星空自然景观示范场所”这个标杆在当地的民宿和餐馆中被树立起来,激励着大家积极改造灯光。灯光控制等级达标的场所,可以接入深圳市天文台的观测信号——观测信号发布10分钟内,相应灯具要进行临时调整。
毋庸置疑,上述做法的效果非常显著。相关统计显示:灯光改造期间,西涌的照明数量增加超过100个,天光背景亮度由往年同期的18.8等/平方角秒上升为19.6等/平方角秒。“这个数值越大,表示天空越暗,也就是暗夜光环境越好。”梅林解释。
暗夜最终为当地带来了“光明”——更好的经济效益。在西涌有30多家民宿打出了天文、观星等主题,深受游客欢迎。“上次猎户座流星雨,我们营地举办观测活动,近300人的名额很快就销售一空。”陈健告诉记者。
“暗夜星空已成为西涌最有影响力的IP(知识产权)。”梅林说,每到春季银河季,他们的天文观测信号一发布,深圳CBD(中央商务区)里的观星、摄影爱好者便呼朋唤友前往西涌,架起望远镜或相机,抓取银河升起的壮丽瞬间。
暗夜带来的不仅是星空
“不要让看星星成为我们下一代人的童话故事。”一次,梅林在与同行交流时,对方说了这样一句话。
暗夜社区带来了“暗夜经济”,但梅林和同事们却始终保持着警醒。“创建国际暗夜社区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远远未到终点。”在梅林看来,灯光照明的改造提升和有效监管是长期性的,要避免光污染“回潮”。对此,他有信心:“只要严格执行标准,就不怕。”
如今,从西涌到整个深圳,光环境规范都有了明确标准。《暗夜社区光环境规范》由深圳市气象局提出,深圳市天文台联合深圳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从夜空质量、光环境管理和社区管理要求等方面作出规范,规定暗夜社区无光区域的夜空亮度最小值,以及天顶方向的目视星等数据。
这让梅林和同事们有了更多期待——他们期待,在更多地方发生更多变化,不仅仅是西涌,也不仅仅是观星。
暗夜不仅带来星空,还带来许多生态环境上的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萤火虫!”梅林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的夏天,萤火虫只是零星闪现;这两年,萤火虫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没。”
相关监测数据也表明:西涌地区的萤火虫活跃周期从2021年的36天,增加到2022年的52天、2023年的81天,群发点由深圳市天文台扩展至包括西涌在内的更多地方。
“星星和萤火虫,这不正是我们小时候的夜空吗?”谢宇盼望着夏天早点到来,这样就能好好体验暗夜与星空带给这座城市的诗意浪漫了。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3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