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尝诣门生文言文翻译,王羲之尝诣门生家从哪里看出为世所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13:36:20

成语故事欣赏·羲之书几

《增广贤文》告诫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意思是说喝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吟诗要向懂诗的人去吟。其实,交友、做事或者是谈论学问,卖弄手艺,也应该找一个志趣相同、有共同爱好的人或探幽探微,或交流切磋。如其不然,则很可能遇到无视、嘲讽、甚至还有可能对你造成伤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道理。

《晋书·王羲之传》讲述说: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被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翻译过来的大意是说:王羲之曾造访他的一个学生家里,看到一个榧木的小桌子制作的十分滑净。王羲之不觉技痒,就在上面用一半写了楷书字,在另一半上面写也草书字。可这个学生的老爹不识好歹,或者是认为有人胡乱涂鸦弄脏了他家的茶几,就把字迹刮去了。为此,他这个学生惊诧懊悔许多日子。

王羲之在学生家的几上书写楷书字与草书字,这本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谁知被学生父亲因不识其贵重而用刀刮去。这对学生家长而言有点“对牛弹琴”,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后悔不及的事情。所以陆游在《草书歌》中说:“小儿劝我当自珍、勿为门生书棐几。”也提醒我们,不要把你自认为的特长、学问太当回事,在无知者眼里,你那点东西可能分文不值!

“羲之书几”的故事因此成为偶然适兴作书的典故;也可用此典类比因无知而破坏艺术珍品的事情。

成语故事欣赏·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的原意是不要把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它的近义词如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等,反义词如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等。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即便是圣贤如孔子,也不是什么学问都掌握,也需要不断地向人请教。孔子在一生的治学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不同的人请教问题。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孔圉,是卫国的大夫。他不但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还非常的谦虚。孔圉为卫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世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都尊称孔圉为孔文子,而孔子则为孔夫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对孔圉享有这么高的荣誉并不服气,认为他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确实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要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笑着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也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为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遇到问题向比自己强的人求教是比较常见的,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孔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感到羞耻。再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长处,再优秀的人也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人们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向比自己年龄大、地位高的人请教,也应该向年龄比自己小的、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询问。只要他们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要努力去学,这样才能帮助人进步。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要从一个一无所知的懵懂孩童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学习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 "问"也是必不可少的。

成语故事欣赏·十行俱下

“十行俱下”也作“一目十行”。《梁书·简文帝纪》说:“太宗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引文大意是说:梁太宗从小就聪明伶俐,有很强的辨识理解能力,6岁时就能写文章,并且有超人的记忆力;他读书的速度也相当快,能够一目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忘。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引文中的九流指战国时九个学术流派;九流百氏:指各学术流派诸子百家的作品,这里是说萧纲对必读的经典也能运用自如。

萧纲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衍死后,萧纲被立为皇帝,萧纲死后被追尊为简文帝,史称梁太宗。

“十行俱下”“一目十行”,均指读书速度快,眼睛一瞥就能把书上的十行文字一起看下来。宋人刘克庄诗《杂记·六言五首》之二:“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成语愿意说的是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强,后来也用来形容对文章内容不太关心,敷衍了事。比如说“某某领导对下面呈上来的报告‘一目十行’的看过了就丢在了一边”等等。无论读书快慢如何,关键还要看你对书籍的主旨要义理解的如何,看过之后不知所云,不妨多看几遍,直至领会贯通,才算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成语故事欣赏·一鳞一爪

“一鳞一爪”是因妻舅公王士禛与甥女婿赵执信之间对诗词创作应当含蓄与否观点不同,所引起的争论而发生的故事。

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禛认为,诗要写得含蓄,要有意境,力主神韵而强调剪裁加工,认为:“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诗中之龙应当隐约在云隙的恰当之处,忽露一鳞一爪,若隐若现,这样才见其妙;把龙的全身都写明白了,则是雕塑家和画家才应该追求的手法和意境。

这种偏重于所谓“神韵”的诗论,在当时文学界,曾起了不小的影响。当然,也有反对的,益都(今山东青州,因区划变更,当时博山属之)人赵执信便是反对“神韵”之说的最激烈的一个,他认为:“诗中当有人在”"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世,是又与于札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其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他甚至批评王士禛以“富贵而作穷酸之语"

赵执信本是王士补的甥婿,起初,他俩关系搞得不错,据说后来为了一件私人的小事闹翻了,竟致成了仇人。《谈龙录》这卷书本是谈诗词创作的学术著作,却是赵执信在对王士禛满怀气愤的背景下写成,虽然说得有理,却也不免偏激。

一鳞一爪也作“一鳞半甲”、“一鳞半爪、“东鳞西爪”,比喻只见事物一部分而不是全体。或泛指事物的零星的片断。也可以简作“鳞爪”。

成语故事欣赏·入室操戈·同室操戈

“入室操戈”与“同室操戈”出自于不同的典籍记载,词义相近而语境不同。但只要知道了故事的原委,你就懂得了如何区分,如何使用。

“入室操戈”的故事《后汉书·郑玄传》有明确记载说:经学家郑玄,读了何休写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后,不同意何休的一些观点,便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三篇文章进行批评。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后,叹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进入他的屋子,拿起他的武器来攻击他。后来就用“入室操戈”比喻就对方的论点来反驳对方。这是学术界因所持观点不同而发生的学术争论。真理往往产生于辩论之中,无可厚非。

而“同室操戈”的故事见于《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说:春秋郑国的徐吾犯的妹妹长得很美,公孙楚与其从兄公孙黑争娶之。公孙楚已纳了聘礼,而公孙黑欲强夺,于是公孙楚大怒“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说的是亲兄弟之间为了美色手足相残,自相残*的故事,后泛指内部斗争。

《左传》所说的昭公元年,尚在春秋时期,那时男女情事、婚丧嫁娶似乎也没后来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亲兄弟之间为此兵戎相见,自相残*的事真的有点令人不齿。但比这更加不齿的事情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曹操的两位公子之间的骨肉相煎,比如李世民软禁他老爹,玄武门伏兵*死他亲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事,等等......想必大家也都晓得,在此也不再多说了罢。

作者简介

王羲之尝诣门生文言文翻译,王羲之尝诣门生家从哪里看出为世所重(1)

迟忠庆

迟忠庆,男,1958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北乡大迟家村,1976年12月入伍,对越自卫还击战退伍老兵。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工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1985年起在全国各级报刊、媒体平台发表散文、论文、诗歌、短篇小说、曲艺作品等。2018年退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