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14:13:32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马老师鉴赏:

分析题目,可得知如下信息:这是一首赠别诗,所赠之人为郑炼,郑炼要去之地为襄阳。此诗作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杜甫当时寓居成都草堂。

首联,上句写时代背景,下句写个人际遇。当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战事时有发生,在此兵马纵横奔驰的时候,诗人老迈多病独身一人守着简陋的柴门。“柴门”二字隐约含有守望之意,以一个简单的意象,体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焦虑。“老病身”又似乎正是这种深深的担忧和焦虑带来的直接后果。此联上句为因,下句为果,简笔勾勒出诗人即使年老衰弱,仍不忘忧虑国事的形象。

颔联,上句紧承首联,写在此国家忧患,个人衰病的境遇中,诗人唯有读友人的诗来度日。这句通过诗人的活动体现出对友人诗歌的喜爱之情,也侧面表现出友人作品的质量之高。下句总领颈联、尾联,诗人整日读友人的诗作,想起友人要回襄阳去,不免更添一分神魂惊扰,心情愈发沉重。

颈联,以景寓情,分解“地阔天高,此别之后,难有再会之期”之意。诗人选取意象颇具匠心,上句选峨眉,下句选岘首,均为两座山的名字。峨眉在成都,岘首在襄阳,因此,两山便成作诗人和友人的化身。“眉”有蹙眉伤怀之情,“首”有昂首遥望之意,上下两句在虚实结合之中隐喻二人离别之后的不舍和相互挂念和远怀。

两座山就像两个点,把别离后的二人的忧愁极力拓展,横陈在广阔辽远的空间上。上下句的结字“晚”和“春”,也有一番深意。“晚”,是说别离时的踌躇和不舍,以至于天色渐晚。“春”,是说别离后归途中看到周遭的景物,已显出一片春意。把“晚”分给峨眉,把“春”分给岘首,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把异地同时的不舍深情勾连起来。

杜甫晚年的律诗向来喜欢在颔联或颈联大施时空交织转换的手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大开大合,让诗歌的空间感和纵深感更加强烈,大有吞吐宇宙的气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种手法让杜甫的晚期风格更加沉郁厚重。

尾联,上下句各用一典。“耆旧”意为年高望重者,化用晋习凿齿的《襄阳耆旧传》标题。“姓庞人”指的是汉末庞德公,在襄阳鹿门山隐居。意思是说,请郑炼尝试到襄阳的年高望重者中寻找庞德公那样的隐士,我好和他一同去襄阳隐居。当然,杜甫不可能真正地去隐居,结合上联的担忧和愁苦,尾联隐居的想法自然只是出于无奈和悲痛的嘲讽之语。诗人借送别友人之机,将自己复杂交缠的心绪一吐为快。

这首诗很好地反映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总体特点。内容情感上,为国家战事担忧,为友人诗作能够销忧而赞赏,为友人要离别而愁闷,为和友人难以再见而悲伤,为奢望去隐居而自嘲,种种情感交织,让整首诗内涵深沉凝重。艺术手法和写作角度上,从时局到个人,从眼前到未来,从空间到时间,从现实到设想,跳跃腾挪,在短短的篇幅中含纳广阔多变的视域,达到回旋曲折,耐人寻味的效果。

2020年新高考卷设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D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地阔峨眉晚”是作者和朋友惜别之处,“天高岘山春”分是想象朋友去的襄阳的美景。

(2)一实一虚,通过两座山距离遥远,表现二人将相隔遥远。

(3)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阅读能力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从注释可知岘山在诗人朋友郑炼去往的襄阳,可以推知峨眉山在诗人所在之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字面写两山之远,实则写两人分隔两地,远隔万里,最终体现出思念友人之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