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本是佛教的心法,达摩祖师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发展,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六祖慧能的《坛经》可以说是佛教的革命,是佛学儒学化的代表作,它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人性化,把传统佛教强调静坐、修行变为注重道由心悟,把传统佛教的出世求法变为“大隐隐于市”的人间佛教。
历代禅师的语录、公案、偈语,无不包含着大智慧,世人根据禅师的了悟,演绎出的许多禅意故事让人醍醐灌顶,下面略举五例。
1.仁者心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可以想象,当时两个和尚一定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六祖慧能一语道破,风动、幡动是相对而言的,二僧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他们的心在躁动。入禅,首先要的就是不动心,八风吹不动。
2.抱女过河
从前,有两个和尚一同外出行脚。一次,天刚下过大雨,一条小沟被雨水冲成了一条小河。他们正要过河,发现一位穿着丝绸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是怕河水弄脏了衣服。“来吧,姑娘,我帮你过河。”大和尚说着伸出双手,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小和尚见此情景,欲言又止,闷闷不乐。
直到天黑寄宿的时候,小和尚才忍不住问大和尚:“师父,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你为什么要犯戒呢?”“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大和尚回答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呢!”
大和尚心中一片坦荡,他只不过帮助人家过河,仅此而已。小和尚浮想联翩,诚惶诚恐。而只有放下心中杂念,才能自由自在。
3.磨砖成镜
怀让禅师看到马祖道一天天关起门来用功,就来敲门问道:“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马祖未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厌烦,又关起门来坐禅。怀让禅师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拿起砖头来,在马祖道一草庵前用力磨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静不下心来,开了门,循声找去,看见是那天敲门的和尚在磨砖,就不高兴地问道:“禅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
怀让禅师哈哈一笑,说:“我磨砖是想做一面镜子。”马祖奇怪地问:“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怀让禅师说:“是呀,磨砖不能成镜,那么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马祖道一豁然开悟,如醍醐灌顶,于是就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磨砖成镜,同缘木求鱼一样,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只有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
4.断臂求法
神光向达摩祖师请教“安心”法门,但是达摩祖师一直面壁并不理会教。神光毫不气馁,终日服侍在祖师身边。寒冬之际,大雪过膝,神光神情愈加恭敬,终于得道达摩的回应。达摩问:“大德所为何来?”神光答:“乞求安心法门。”
达摩告诉他,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神光出家前是一位将军,非常有果断心,听了达摩禅师的话后,挥刀断臂表示他求法的决心,曰:“请和尚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心。”意思让神光把心拿过来,替他安定。神光听了达摩的话,最终开悟,得法必先安心,但此心非常心,此心不可具象,只求即时觉悟。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断臂求法的故事,神光后来成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大师。
5.团团转
有一个年轻人,到禅院去拜访禅师,在路上看见一件有趣的事,他就想以此来考问下禅师。他与老禅师一边喝茶,一边闲聊,冷不防问了一句:“什么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顿时目瞪口呆,十分惊讶,问道:“师父,你是怎样知道的呢?”原来年轻人在今天在来禅院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拴在了树上,这头牛想到远的地方吃草,因为绳子穿着鼻子,所以它转过来转过去,身体摆得团团直转,就是不得脱身。
“这件事您根本都没看见,怎么随口就答对了呢?”禅师哈哈一笑,“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能解脱,我答的是心被贪欲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风筝,无论可以飞得多高,如果不能摆脱那根放风筝的绳线牵扯,就不会真正自在地在空中翱翔。人生,无论表面有多精彩,如果不能摆脱名利贪欲的束缚,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如今市场经济社会,偏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人欲横流、道德沦丧和心灵的空虚。时至今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灵发展的必要性,这从当代“禅学热”即可窥见一斑。
何名禅定?《坛经》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自性自度。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便自在解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悟道诗偈体现的就是这种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烦恼,实际上就是心理困扰。宋代无门禅师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里的“闲事”是指人的分别心,人少一分分别,就会多一分自在。好与坏、对与错都是相对的,不要太计较、太较真。放弃执着,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
本文作者翟海潮,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