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课教案全集,小学生安全教案大全100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21:46:51

最全乡镇中小学安全教案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上学放学路上、校园内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隐患?这些安全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学会!

(一)交通安全

开学以后,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可能遇到各种复杂的交通环境,诱发一些安全隐患。这些安全事项同学们请注意:

● 1. 下车前留意路面情况,不要突然打开车门下车。

● 2. 不要横穿、猛跑过马路。

● 3. 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 4. 不要翻越护栏。

● 5. 不要在走路时低头听音乐或看书。

● 6. 乘车不要抢上抢下,在车内打闹。

● 7.不要与机动车抢道,路口要四处观望,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 8.不要在机动车道骑行,不要在路上并行骑车,不要在骑车时听歌。

● 9.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不乘坐非运营车辆、不乘坐农用车辆和三轮车,更不能驾驶任何车辆上下学。

●10.乘车时不向窗外招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

(二)防疫安全

近期新冠又反扑,防疫意识需保持,以下事项一定要注意:

● 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比如餐前、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都要认真洗手,平时少聚集。

● 2. 防疫期间,口罩、免洗洗手液等要常备,上下学的路上等人多的场合要佩戴口罩、注意防护。

● 3. 学生和家长要养成检测体温等健康状况的习惯,一旦身体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报备,听从学校安排。

● 4. 每天要保证健康饮食,不要熬夜,进行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 5. 家长日常也要注意防护,因为孩子的健康与家长息息相关。

(三)校园安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一切活动都务必以安全为前提,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1.不携带管制刀具、危险玩具和能伤害他人的一切工具进入校园,水果刀也不带进校园。

● 2.不携带火种进入校园。如打火机、鞭炮等。

● 3.不攀爬围墙、树木以及危险物。

● 4. 课间文明休息,不做危险性的游戏,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矛盾及时告知班主任解决。

● 5. 课间活动不猛跑,上下楼梯不着急;不在教室、走廊、楼梯间等做游戏、做运动。

● 6.体育课、实验课听从老师的安排。

● 7. 要注意教室安全。学生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

● 8.不乱触摸任何裸漏的电线等,不将头手伸出窗、走廊等外面,更不能高空抛物。

● 9.保管好私人物品,如:钱、银行卡、手机等。

● 10.不乱窜班级、宿舍等。

(六)财物安全

中小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近年来也成为很多犯罪团伙行骗的对象。尤其在刚开学、需要买书本、交各种费用的阶段,孩子手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零用钱,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提醒孩子提高警惕!

● 1. 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在微信、QQ发现有不法违规行为,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 2. 上学时不要携带贵重物品,身上不要带较多的零花钱,不要和别人攀比。

● 3. 个人物品要保管好,家门钥匙及零花钱要随身携带,不随意摆放。

● 4. 当自己财产受到侵害时,要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七)宿舍安全

开学后,宿舍里各种电器及学生生活用品增多,安全隐患明显增多,住宿的同学一定要做好防范。

●1.不在宿舍内存放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或者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

●2.不在宿舍内私接电线。

●3.不在宿舍内使用任何用电器。

●4.不带校外无关人员进宿舍,不留宿他人;禁止进入异性宿舍。

●5.特别加强贵重物品的保管。

●6.在宿舍楼内或周边发现行踪可疑的人,应加强警惕、多加注意,并及时告知宿管。

(八)防溺水安全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水坝等不安全的地方游泳玩耍。

(九)预防性侵害

●不看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 

●外出时,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和陌生的地方。 

●晚上外出时,应结伴而行。衣着不过露,不要过于打扮,切忌轻浮张扬。●不到歌舞厅、茶座、咖啡屋、网吧、通宵电影院等地方娱乐。 

●外出时,要注意周围动静,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盯梢或纠缠,应尽

快向人多的地方靠近,必要时可呼救求救。外出后,随时与家长联系,未得家长的许可,不在别人家夜宿。 

●当遇到熟识异性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静,坚决拒绝并尽快离

开。应该避免单独和异性在家里或是宁静、封闭的环境中会面,尤其是到异性的家里去 。 

●在外面不可随便享用陌生人的饮料或食品,谨防内含麻醉药物;拒绝异性

提供的色情影视录像和书刊图片,预防其图谋不轨。 

●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拒绝陌生人进屋。单独在家,如果发现危险人员进入室内,因果断的拨打110求救。 

●不搭乘陌生异性的车辆。不要单独和网友见面。 

●自己的身体任何人都无权抚摸或伤害。如果受到性侵害,要尽快告诉家长

或报警,切不可害羞、胆怯,延误时间丧失证据,让罪犯逍遥法外。

(十)防火安全

●禁止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

●实验用的易燃易爆物品,禁止带出实验室。

●注意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的安装使用情况,用完后要切断电源,特别是大功率用电器。

●不要私自在住地、宿舍乱拉电线,不准使用电炉、电热水器、电吹风、电热杯等电器设备。

●不准私拉乱接电线

●不准卧床吸烟和乱扔烟头

●不准在楼内焚烧杂物

●不准擅自变动电源设备,用纸或其他易燃物罩住灯泡

●不准损坏灭火器和消防设施。

●外出野炊、春游,或进行篝火晚会等活动时,注意防火安全。

●到山上不要带火种进山,更不准在山林地区烧荒和吸烟。

●不烧山、烧荒。

●发现火警要及时报告,学生、老人、孕妇严禁参加山林救火行动。

(十一)用电安全

●电源线避免过负荷使用,破旧老化的电源线应及时更换,以免发生意外。

●应与高压输电线路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遇有家用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救火。

●家用电器接线必须确保正确。有疑问时应询问专业人员。

●湿手不能触摸带电的家用电器、不能用湿布擦拭使用中的家用电器,进行家用电器修理必须先停电源。

●家用电热设备,暖气设备一定要远离煤气罐。煤气管道发现煤气漏气时先开窗通风,千方不能拉合电源,并及时请专业人员修理。

●使用电熨斗、电烙铁等电热器件,必须远离易燃物品,用完后应切断电源,拔下插销以防意外。

●发现家用电器损坏,应请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修理,自己不要拆卸,防止发生电击伤人。

●严禁在高低压电线下打井,竖电视天线和钓鱼。

●发现有人触电,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应用木棒或其它绝缘物将电源线挑开,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电源插头、插座应布置在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并经常给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讲解家庭安全用电常识,增强老人和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雷雨天不要用手触摸树木、电杆及电杆拉线,以防触电。

●不准靠近或接触任何有电家电的带电部分,特别是黑白、彩色电视机的高压行输出部分,以免被电击伤。

●有破损不完整或带电部分外露时,应立即找电工修好,否则不准使用。

●禁止在电杆的拉线上拴牲口、拴绳、凉东西,以免引起触电。

●家用电淋浴器在洗澡时一定要先断开电源、并有可靠的防止突然带电的措施。

●提倡文明守法用电,杜绝各种形式的违章、违法窃电中的触电。

(十二)预防校园欺凌

●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同学间友好相处。

●不乱窜宿舍和教室。

●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应对暴力,临危不乱,及时寻求帮助,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或者报警。

●如果被攻击或者殴打时;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十三)预防煤气中毒

●用煤炉取暖时,煤炉首先要装上烟筒,并检查煤炉和烟筒是否漏气,烟道有无堵塞,是否通畅,并根据当地风向确定排烟方向,以防灌倒风。

●晚上睡觉,不要堵上炉火的风门,屋内要设通风口,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一定不能在家中直接用火盆烧木炭、焦煤等取暖,更不能睡觉时将火盆放在卧室内。

●刚刚生着的煤炉,最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应及时打开窗户通风,并等炉火着旺后,再封火,切不可用湿煤封火。封火后对燃烧未尽的炉灰,应及时清理。

●家庭用火炕取暖,要注意火炕的密封情况,做到不漏气,排烟顺畅。

●使用天然气、煤气灶等后一定要关闭总开关。

●天然气管道、煤气罐一定要远离高热的东西。

●提高认识,增强安全意识。从预防做起,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做到定期检查烟筒和烟囱是否漏气,是否堵塞。长时间停火后,再生火时一定要检查烟筒和烟囱,确保自身的安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