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04:31:49

充满文化精髓的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著名的作家·汪曾祺曾说过:“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四通八达,城里有大街小巷。”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基础。地方是家的方向,是京味文化的精髓。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知道家门口的胡同。他们对过去有很多回忆,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他们与胡同有着很深的渊源。北京的胡同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

特点一:数量大

元末,白鹿洞书院胡同熊梦祥山长在《析津志》中首次记载:“大多数城市的道路系统,从南到北称为经,从东到西称为纬。主要道路是二十四道”。 ……步宽,三百八十步。十四巷,二十九巷。” “胡同”指的是胡同。明朝的巷子比较多。学者张珏收集了《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街巷1170条,其中胡同459条。据晚清学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有街巷2077条,其中胡同978条。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1)

上图_民国时期北京胡同老照片

民国时期,陈宗藩编《燕都丛考》,北京的道路、巷子数量增加到2623条、胡同959条。 1951年出版的《北京街道地名录》称,当时有街巷3216条,其中巷子1039条。据2003年公布的统计,北京老城区有胡同1928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胡同的数量不断增加。

现存胡同中,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崇文门内街,西至新华北街,全长6500米。

最短的巷子是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部的“驰街”,长仅25.2米。

前门大栅栏千石胡同中间宽仅44厘米,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东起福友街,西至灵井胡同、西单北街,宽32.18米。

西四附近的砖塔胡同以元剧为背景,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如果说北京是一个人,那么动脉就是体内密集的血管,领导着全身的正常运作。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2)

上图:北京传统四合院,那些清朝官员的生活

特点二:功能齐全

胡同除了交通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为主的热闹模式。一排排四合院紧密相连,自然形成胡同。它不仅为院子里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环境,也是小区划分的边界依据。另外,一旦发生火灾,胡同可以起到遮挡火场的作用。

据《大清会典》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胡同街道为基础,在内外城修建了1700多道栅栏。这样可以加强对居民的管理。朝廷以胡同为户籍统计单位。还可以起到防盗作用,保护住户的人身安全。

胡同还具有经济功能。明清时期,大同、唐山、门头沟等地的煤商在煤市街交易煤炭,形成了北京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场。不仅如此,骡马市、菜市口、珠市口、灯市口等胡同也因其丰富的商业活动而得名。胡同不仅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北京人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3)

上图_清代北京地图

特色三:人性本质

北京的胡同却有不同的故事。晚清学者甄钧在《尺飓偶闻》中指出:“京城有云:东富西贵,西城富人多,仓库多”。都在东城。” “东富西贵”是旧时北京特有的人文现象。北京内城有9个城门,外城有7个城门,形成“内九外七”的城市布局。东西城是指城市中轴线的东、西两部分。

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负责水运和物流。东单船板胡同一带,原有一条与通惠河相通的水道。运粮船一部分继续驶往积水滩,另一部分则在船板胡同卸货出售。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东到西形成了丰富的市场。由于北京人把江南出产的糯米称为“江米”,爱屋及鸟,所以这条路也被称为“江米”。江米街”。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还都北京。这是大运河的一段,直达皇城。船只的通行不利于皇城的安全。船舶运送的物资只能以通州码头作为中转站,通过陆路转运至市区。此时,江米街更名为东交民巷,朝廷在原址修建“京城十三仓”,储存江南粮食。这就是“洞府”的由来。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4)

上图_朱棣(1360-1424),明朝开国皇帝、永乐皇帝

清代,皇家活动和八旗子弟学校都集中在西城。西城集中了至少40座宫殿,如恭王府、淳王府等,现存宫殿尚有15座。康熙皇帝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成长了24位皇子、11位公主。这些人有一半住在西城。清初八位铁庐王中,有五位的宫殿都在西城。不仅如此,大多数达官贵人也居住在西城,如和珅、岐山、明珠、蒋廷熙、张之洞等。都选择在西城建造住宅。

民国进入后,东方的财富格局和西方的财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西城的兴王府、郑王府、厉王府、薛王府、豫王府改建为文教机构或高等院校。顺成县王府成为张作霖的总司令府。民国新贵绅士打破常规,选择居住在东城。段祺瑞选择住在朝内北街吉兆胡同,徐世昌则住在东四六六水巷。此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李宗仁等。无论贫富,胡同总是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5)

上图_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

特色四:名人品味

胡同与名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东城区史家胡同被誉为历史上“最强胡同”之一。这里曾是蒙古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它在明朝时代开始成形,有80多个后院。史家胡同59号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后来改建为“左派宗教学校”,教育八旗子弟。清朝末年,这里是清朝选拔学生赴美留学的考场。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全国妇联、香港驻京办事处、北京人艺等团体均在史家胡同设有办事处。另外,巷子里还有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状元鸿钧居住过的地方。民国著名将领曹锟、傅作义、李树春、刘文辉、才女凌淑华也曾居住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李天佑、章士钊、李维汉、黄敬、华国锋、荣毅仁、乔冠华、臧克家、英若成、濮存昕等也曾居住在史家胡同。 。 。因此,史家胡同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美誉。说

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特点,胡同文化 汪曾祺ppt(6)

上图_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又名福生、壮飞,湖南浏阳人。

玄武门外的胡同有一半在京城也是有名的。 “1898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书法家何绍基曾居住于此。鲁迅曾住在巷子里的绍兴会馆,写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每篇回忆录72部,译着50余部。广和居酒家位于半条巷子的另一端,是北京四大酒楼之首。历史悠久,口味独特。翁同和、张之洞、曾国藩、刘宝桢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胡同与名人的交汇,给北京增添了一份平易近人、高贵的气质。

胡同是具体的,规划了北京居民的居住单位。胡同是看不见的,它是北京人心中的文化符号。每一条胡同都是帝都景观的一个缩影。每一道风景都带来了北京的烟花,每一朵烟花都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家人的问候。数千条胡同聚集,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丰富、充满活力的北京。

文:吉白当黑

参考:

[1]善宇《北京胡同文化》

[2] 巅峰《北京胡同》

【3】王明珍《北京的胡同文化》

[4] 李坤《近现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5】无名《史上最著名胡同:史家胡同》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