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所写并流传于世的诗词约有四千首,而他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的诗词就有近三百首。相对于他早期的作品,苏轼在密州时所创作的诗词风格有了明显的个人标签,这个时期他许多诗歌作品都惊艳了世人并成为了千古绝唱。
就文字风格而言,苏轼在密州期间的诗词作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缥缈奇幻的画风在密州,苏轼于诗词创作方面的才情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激发。这年中秋,他为苏辙填写的一首《水调歌头》成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描写月圆之夜诗词中的一座令人仰止的巅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有直贯长虹的气势,有突破苍穹的瑰丽幻想,有悲秋怀春的闺阁幽怨,又有意境悠远的禅宗道义,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句都直抵人心,它的出现让古今吟月的诗词都顿时失去了光华。
而我觉得,这首词的主要思想是表现了苏轼当时对“高处不胜寒”的一种理解和深深的敬畏。身在官场的人多多少少都会生出这样的体会,尤其是当时的一国之君宋神宗读了这首词后,立即认为苏轼这首词是隔空向他“表白”,很是欣慰地说:“苏轼终是爱君的!”
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看出,苏轼这个时期的诗词,往往借鉴了国画写意的技巧,用词直白朴实却简洁有力,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清秀隽永,给读者描绘了一幕幕绚烂而又飘逸的现实与虚幻相交错的时空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又如,苏轼在登上“超然台”看到密州的春色烟雨时写下了“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之句,这生动而传神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在烟花茫茫的春雨中。
二、大开大合的气势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大概是40岁左右。这个年纪放在现代正当壮年,然而在“七十古稀”的古代,这个年纪算得上是中老年了。因此苏轼的诗词里处处以老者自居,显得老气横秋,例如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一开头苏轼就自称“老夫”,很有些倚老卖老的感觉,似乎在说明自己的低调和内敛,但同时该词字里行间还处处提现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怀才不遇、壮心不已的情怀洋溢纸上。这首词抑扬顿挫,将一个自诩年迈却又雄心勃勃的男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正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般,苏轼在密州的诗词,语意的表达更趋于大开大合、收放自如。他痛快淋漓直抒胸臆的华章,如倾泻的瀑布,狂洒而至直抵人心。苏轼却更懂得欲说还休的道理,常运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技巧,恰似一丝鸿毛挠在人心最瘙痒处,叫人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