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魏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段时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首先,它有独特的诗歌风格,出现了许多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如曹操、曹植、阮籍和陶渊明等;其次,它孕育了唐诗,南北朝对诗歌技巧的探索、对美的语言的渴望、对音律的追求,这些巨大的能量储备,最终在盛唐爆发。
这首诗的作者阮籍,是三国时期曹魏末年的诗人。他才华横溢,生性旷达,是一位名士,因为经常和嵇康、向秀等七位好友,聚集于竹林之下饮酒、作诗,所以被人称为“竹林七贤”,而阮籍位于竹林七贤之首。
阮籍擅长写诗,他的咏怀八十二首是一组著名的五言诗歌,属于五言诗的高峰之作。在这组诗中,他摆脱了汉代五言诗中游子、思念之类比较流行的题材,主要抒写了个人对时局的忧愁之情,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他的辞赋和散文也非常有名,比如《清思赋》和《首阳山赋》,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此外,他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尤其喜欢弹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悲凉、落寞和忧愁的复杂感情,这都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
当时,掌权的司马氏,采用残酷的手段来消灭曹魏集团的统治力量,造成了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对司马氏的残暴统治是痛恨的,但他缺乏公开表达抗议的胆量,为了排解心中的茫然与苦闷,他除了饮酒登高、穷途而哭之外,便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哀痛和愤慨。
这首诗用词和意境都很雅致,前六句写诗人难以入睡,身处幽静孤独之境,后两句点明主题,“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正是因为忧思伤心才难以入睡,也因忧思和伤心,黑夜才那么寂寥。
但作者为什么如此忧思伤心呢?他没有明说,也许是作者“不可以”明说吧,明说了或许会招来*身之祸,所以诗人只能通过他的作品去传递无限的忧愁,“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中的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难以入睡,那就起来弹琴吧,“不能寐”、“起坐”和“弹鸣琴”,都写出了作者的苦闷和忧思。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在月光下,清风吹动我的衣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有艺术效果,有一种含蓄的美。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孤鸿指的是失群的大雁,而北林一词出自《诗经》,常用来表示忧伤。这两句继续写景,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悲鸣。这两句以动写静,仿佛让人置身于一片幽深的静的可怕的树林中,更加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心情。
在这句诗中,诗人以“孤”字点明自己孤独落寞的心境,用“号”和“鸣”来表现鸟的孤单,诗人以可观可感的事物,来抒发内心无法言说的忧思,以实景写哀愁,让我们领略到诗中蕴含的孤独与惆怅之情。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徘徊,心中的苦闷与忧愁,却无处诉说。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痛苦孤独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忧伤的基调。
漫漫长夜,诗人夜不能寐,起身弹琴,窗外,孤独的大雁在野外声声哀号,盘旋的鸟儿在北林鸣叫,作者描绘出了一幅凄凉空寂的画面,暗含的是诗人忧愁哀痛的心情。
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诗人从孤鸿到翔鸟,从明月到清风,层层变幻,把难以诉说的愁思与内心的愤慨,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是阮籍诗歌抒情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孤雁哀号,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衬托出作者内心的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茫茫黑夜为背景的动,更加反衬出夜的深沉与凝重。
无边的黑夜笼罩着这一切,这象征了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所受的重压,这首诗歌,言近旨远,寄托忧思,发人深省。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