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学者中,徐霞客无疑是最具冒险精神和探索热情的一位。他以“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信念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60万余字的《徐霞客游记》,生动详实地记载了徐霞客在地理探险历程中的非凡胆识和坚定信念。
当我们品读这部巨著时,无不赞美徐霞客笔下的山川湖海描绘得如诗如画,细腻入微,仿佛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伴随他在苍山翠林间悠然漫步。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文字背后,徐霞客的旅行生涯充满了惊险与挑战。
雁荡山素有“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的美誉,饶是见过诸多美山秀水的徐霞客也不禁感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然而在这美丽的雁荡山中,徐霞客曾遭遇了一场几乎令他丧命的危机。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28岁的徐霞客从盘山岭进入雁荡山,而后登灵峰洞、游灵岩、观大龙湫瀑布。《大明一统志》记载:“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所以徐霞客此行还想前往雁荡山顶考察大龙湫瀑布是否发源于雁湖。然而,在追寻雁湖的过程中,徐霞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
他们沿着清隐和尚指引的方向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雁荡山顶,却只闻水声潺潺,无法确定源头所在。当得知雁湖位于在西面中部的一座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险峻山脊时,徐霞客并未退缩,而是决定勇往直前。徐霞客跟随着清隐和尚的指引走到山峰尽头仍未寻到雁湖,寻觅无果,他只得返回。
由于来路过于陡峭不宜返回,徐霞客注意到南面岩壁上有一段石阶,于是他命令仆从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悬挂在悬崖边,先让一名仆从顺着布绳降下,然后自己紧随其后,期望能找到攀爬之路。当他们下降到仅能容脚的狭窄石阶处,发现下方崖壁深邃百丈,极度陡峭,只能原路返回。徐霞客尝试重新攀援上去时,布绳却被锋利的岩石割断。他们重新连接好布绳,徐霞客竭尽全力借力腾跃,终于成功攀回到上面的岩石平台上。这次意外使得徐霞客对寻找雁湖失去了原有的兴致,他心有余悸地回到了云静庵,并告别了清隐师徒,随后下山。
“迎难而上”在徐霞客身上所体现的内涵,是对知识的渴望与真理的热爱,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富有。他的冒险精神与求知欲驱动着他不断向前,把未知变为已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在险境中寻找真知,通过实践丰富了自我,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与文化财富。
行者无疆,大道无垠,路在脚下,梦在远方。徐霞客勇敢探索、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后人勇攀科研高峰,敢于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寓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而这正是徐霞客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