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05:28:43

穷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汹、涌”等生字,理解“汹涌澎湃、心惊肉跳、倾听、探望、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湿淋淋”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感受穷人的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感受渔民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难点】

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展开想象,续编《穷人》。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海风、海浪、钟声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3.以疑激读: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都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2.反馈初读情况:

(1)出示重点生字,侧重正音析形。

(2)指名若干学生,分段朗读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师评点,再选择难句适度指导。)

(3)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①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

②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

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③启发:其中作者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孩子。)

④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A.补破帆,等丈夫。B.看西蒙,抱遗孤。C.吐真情,得支持。

三、细读课文,体会“穷”境

1.谈话提示: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得怎样。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语句,体会感受。

3.小组讨论:交流体现“穷”的语句,说说理由。

4.班级交流:(可以打破课文固有的顺序,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1)我从“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看出穷。要是不穷,可以换新帆,不用去补了。

(2)我从“这间渔家的小屋”的整个面貌看出穷。瞧,如果不是穷,就这么一间小屋,怎么可以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呢?如果不是穷,怎么能够一家七口全挤在一间小屋里呢?

(3)我从“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看出穷,“这时候”就是“古老的钟声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甚至更晚的时候,渔夫是清早出海的,到深夜还没有回来,起早贪黑地干,那是因为穷的缘故。

(4)我从桑娜的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看出穷,海上风大浪急,小船在风浪中出没,那是拿命去搏,如果不是穷,谁愿意这样去冒险呢?

(5)我从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看出穷,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妻子一天到晚做那么多的活计,不是穷的话,他们不必干得那么辛苦。

(6)我从这一整个部分看出穷:一个七口之家,挤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家里的全部财产也就是这间破屋,一只小船,一张破帆,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妻子任劳任怨包揽所有家务、照料五个孩子,就是这样拼死拼活地干,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5.引导深究:是啊!正因为穷,作为一家子的顶梁柱,渔夫每天得在风浪中出生入死;正因为穷,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得牵肠挂肚地等待丈夫。让我们再次细细地读第一部分,看看桑娜怎样焦急万分地等待丈夫,哪些情况让她焦急万分。

发表读书感悟,穿插朗读指导:

(1)桑娜焦急万分的表现:“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2)桑娜焦急万分的原因: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始终不见等。

(先说出词语,再理解意思,然后想象情境,体会心情、读出感情。)

6.齐读前两个自然段。

四、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言描述,导入本课学习

动情描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列夫·托尔斯泰到海边的渔家小屋里,听到了夜深人静海上狂风的怒吼、波涛的轰鸣,而渔夫起早出海打鱼到深夜还没回来,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小屋里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可是始终没见丈夫的身影。桑娜再也坐不住了,提着马灯到海边,可是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却让桑娜看到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

那是怎样的画面呢?请打开课本。

二、引读谈话,导出西蒙场景

师:(引)海风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桑娜想起了——

生:她傍晚就想去探望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师:(引)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可是没有人答应。于是,她又想——

生:“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启)同学们,从刚刚老师与你们的交流中,你们对桑娜有什么认识?

生:(谈)

(1)我觉得桑娜很关心她的女邻居西蒙,她知道西蒙生病,早就想去看望了。

(2)我觉得桑娜很有同情心,自己家七口人的日子很难过,但她深深知道一个寡妇张罗两个孩子的日子比自己更困难。

(3)我觉得桑娜很善良,她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牵挂着女邻居西蒙。

……

师:(导)是啊,桑娜真是善良!让我们跟随桑娜,走进西蒙的小屋——桑娜,还有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描述这个画面——(指名朗读)

师:(导)看了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学生:(谈)

(1)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苦,桑娜家虽然挤,但生了炉子很温暖,可是西蒙家连炉子都没生,又潮湿又阴冷。

(2)西蒙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许自己就是饿死的,可两个孩子都是“圆脸蛋”,“圆脸蛋”就是胖胖的,可见西蒙从来没让孩子饿着。

(3)西蒙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么冷的天,她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让孩子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4)西蒙死得很痛苦,一只手还想“抓住什么”,脸色“冰冷发青”,可见她死前一直苦苦挣扎,不愿死去,不愿离开两个孩子。这情景实在让人揪心。

师:(随机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西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学生:(想象描述)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包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老天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

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师:(结)是啊,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特别心疼啊!让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朗读这一部分。(学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的品质

1.启发谈话,引导品读。

能够心心相通的,也只有穷人了。桑娜看到西蒙死了,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下面的内容,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受她的品质。

2.自读课文,圈画体会。

3.交流心得,指导朗读。

(程序:说出语句——谈谈感悟——尝试朗读——评议练读)

重点语句研读预设: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这三句话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

②行动很干脆:“裹”“抱”“放”“拉”这一系列动作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她完完全全把西蒙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啊!

③想法很简单:家里一下子多两个人,本应该想些什么:从此多了两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多了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丈夫会更苦;多了两个孩子,自己会更苦……但是,“不知道……”,说明她当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来不及想,救助苦难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觉得……”说明她懂得救助苦难天经地义!

师:(评赞)一个女人,在没有得到丈夫同意的情况下,做出这样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这是多么伟大的善良!让我们以深深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读出桑娜伟大的善良!(学生齐读)

(2)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一直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描写“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

①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他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多分忧,反而擅自做主抱回两个孤儿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为了孤儿,甘受责罚:人有善心,谁也不可能眼巴巴看着幼小的孤儿见死不救!拿定主意接受丈夫惩罚。

③不谋而合,无比欣慰:一边倾吐对丈夫的关切和牵挂,一边又嗫嗫嚅嚅透露西蒙死去的不幸,试探丈夫的态度,发现丈夫与自己息息相通,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

4.总结评赞,深化情感。

看,这就是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西蒙孩子的桑娜,甘受责罚也不后悔的桑娜,体恤丈夫又不舍弃邻居的孤儿的桑娜!多么质朴、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桑娜!

四、全文整合,总体认识“穷人”

1.完整认识桑娜。

(1)启发谈话: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桑娜是个最值得称颂的穷人,除了善良,桑娜还有什么特点?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桑娜还是个吃苦耐劳的人:“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②桑娜还是个贤惠温柔的人:“‘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全面认识穷人。

(1)启发谈话:那么,其他穷人呢?他们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再一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语句发表你的想法。(学生读书)

(2)交流看法:

①西蒙也是个善良的人,她很苦,但看得出她一直独自忍受,没有过多麻烦邻居,直至死前。

②西蒙还是个勤劳的人,一个寡妇拉扯两个孩子,如果不勤劳,就没法养活孩子,而她居然能够把两个孩子抚养得很好。

③渔夫是个勤劳的人,爱家的人,每天都出海打鱼,却从无怨言。

④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他一听说西蒙死了,身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立刻就决定要抱回他们。

3.归结课文主题。

启发提示:大家学得很认真,读书的收获很大,感受很深。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学生归纳:桑娜及她的丈夫,在女邻居西蒙死去后,毅然收养西蒙的两个遗孤的经过,表现了穷人善良、勤劳的品质。

回应课题:让我们记住这些善良的穷人吧,记住穷人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品质吧!

五、作业设计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续写《穷人》。

穷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2)

【板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3.安排学生反复读书,连读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读明白,甚至读出整体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效果。

4.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来整体有序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既切合课文特点,也渗透类似课文的学法指导,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一开始调动学生的感情不够,浪费了时间,学生学得很被动,分析原因发现是课前没有充分预习,没有充分处理好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2.课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迫于时间关系,怕耽误课堂进度,教师自己驾驭课堂,关注全体学生不够,所以,课堂回答问题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

3.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大声读书的学习习惯,回答问题口齿清楚的习惯,课堂积极发言、大胆举手的习惯等,更主要的是自己平时的教育督促不够.

穷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穷人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