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羌刀
追风筝的人。网络图片
本文是许昌网友“羌刀”的投稿。关于风筝的三个故事,都是关于忏悔的。
1
鲁迅的《风筝》讲述自己对弟弟的忏悔,故事讲鲁迅小时,最小的弟弟喜欢风筝,但是鲁迅不让他玩,小弟弟只好坐在院子,巴巴的盯着天空。远处的蟹风筝落了下来,他惊呼,两只瓦片风筝交缠在了一起,他高兴。而这,在那时的鲁迅看来都是没出息的人才玩的东西。小弟弟的因风筝而喜欢和迷恋,在他眼里也是可鄙的。
因鲁迅不让做,他又非常喜欢,自己悄悄的躲进堆满杂货的屋里摆弄,扎好龙骨,做好眼睛,糊上纸,正当他马上要大功告成的时候,鲁迅闯了进来,抓着龙骨,撕个粉碎。之后,傲然走出,留下小弟弟绝望的站在小屋,至于后来他怎么样,也没有留意。
多年后,也大了,看了西方的一本儿童书籍,知道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想起曾经撕碎弟弟的风筝那一幕,心里如同变了铅块,重重的坠落下去。
想过弥补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起放。嚷着,跑着,笑着。可是,他已经和他一样,早已一把胡子。
也曾想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心里也就轻松了。
终于有一回,会面,谈起以前儿时旧事,自说少年时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他想,他马上就要说了,即可就能得到宽恕,他心里也从此宽松了。
“有过这回事吗?”他惊讶的笑着说,像听别人的故事,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心情只得沉重着。
2
同样的故事,听余世维老师讲过。女儿初中时候喜欢cd,买了很多,有些都是绝版,都是她最喜爱的,珍藏着放在床头。有一天,他看到了,很是恼火,不好好念书,整天听这些。把满满的一大盒cd,生气地端出来,扔到了大街上的垃圾桶里。
晚上,女儿回来了,进屋一看,没了cd,出来就问:“妈,我的cd呢?”
“你爸给你扔了……”
“扔哪了?”她急迫的追问。
“街上的垃圾桶里。”
没等说完,她就冲出去,跑到大街上,在垃圾堆里扒拉。
还是空着手回来了,一个人不吭声,静静的走进自己的卧室。从门外就能听到她在里面呜呜的哭声。
多年以后,女儿在英国大学毕业,留在那里教学。他想起这件事,也是像鲁迅一样,心里像坠了铅块。几次想找机会张口,说这事情,表达自己对当年行为的歉意。希望能得到女儿的原谅宽恕。
他也试想着,再去买那些同样东西,送给他,或许她会感到意外和惊喜,或者笑着说很开心收到这样的礼物。甚至后悔,当初应该自己把东西藏起啊,不是恶狠狠的丢掉。这样心里也会宽松下来。
终于有一次,去英国看她,在吃饭的时候,他带有自责的说起了那件事,盼望女儿会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哦!”以期自己能从心里宽恕自己。
“有这回事吗?”她淡淡的毫无表情的说出这句话,好像未曾发生过。余老师愕然,不知说什么。但是毫无表情的样子又似乎表示她不愿再说起这件事。那伤害的深度,远不止一句久违的道歉所能够弥补。这件事此后在女儿面前没有再提过,但是讲课的时候会经常说起,作为一个父亲对当年行为的歉意和愧疚。
3
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也是关于风筝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对自己的仆人哈桑,为自己追风筝的人,在时刻保护自己,“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将主人公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犹如对母亲一样的依赖。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而当年懦弱的阿米尔却陷害他偷父亲的东西,强迫父亲把他一家赶走。
成年后的阿米尔忏悔,一直为自己当初的懦弱悔恨,良心的不安让他踏上心灵赎罪的路程。回到阿富汗,哈桑早已在战火中逝去,而寻找中得知原来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自己的弟弟。
他想尽办法将哈桑的儿子带到了美国,给自己心灵安慰,带着哈桑的儿子,再次放起了风筝。空中摇曳的风筝,似乎又回荡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做过风筝,也经历过类似的事。看到春天,草长莺飞,天空中翱翔着别人放风筝的身影,迎着风,在空中飞舞,飘扬,像自己飞起来一样。
满心欢喜的回到家,想做一个自己的风筝,抽了竹签,找了绳子,招呼妹妹和邻居小伙伴,兴致勃勃的做起来。做一只燕子,从没有做过,凭着记忆扎的像模像样,翅膀、身子,糊上纸,马上就要完成。
“啪”的一巴掌甩在了脸上,“还嫌我不够倒霉吗!”一把抓过来,扯得粉碎。
年轻时不想在家,上了学,就想离家越远越好。
经历了多年,还是回到原地。
有天晚上,去机场送人回来,走在路上,我还是一路的说话顶撞,对着怼。
我听到正开车的父亲说:“我可后悔小时候管你的太严,真后悔……”
我坐在副驾驶,没有说话,眼睛看着前方,使劲地咬着自己的舌尖和嘴唇,不让眼眶里的东西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