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每每读书,思我中华文明已悠悠五千余载,不能不叹而赞之。
古有四大文明古国,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唯我中国存之至今,余者皆灭,何也?原因不一而足。窃以为,乃我华夏文明之传承与创新不断,而得以续之今日。
文明为国之瑰宝,民族之灵魂,去者可知历史,来者可育新人,当下则为我所用。其古文明灭之三者,皆因外族入侵,而致文化断裂,文明未得以继承,反被毁之。致使追古不能知历史,创新而失其根本,文化断,则国之难继。
观我中华,虽亦战事不断,朝代更迭,然终不失文化之传承。虽蛮族(指少数民族,不含贬义)当权亦承袭之,始终承上而启下:承袭上有之文明,创新知而启下,如活泉之源源不断,故能延续五千载而不灭。
传承者,或承古人之文化,直接移用之;进者,则借鉴而化用之,推陈出新;再进者,则据情境而独创。一味传承而无创新,死水也,终不能久矣;创新者,若无传统文化为之本,则不能谓之新,“新”者乃比之“旧”者而言。二者相辅相成,此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余尝读《红楼梦》,观至“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翼然”也罢,“泻玉”也罢,“沁芳”也罢,用之皆可。然移用之,则落俗套;化用之,思虑不周。宝玉之独创,则不落俗套,又思虑周全,符合此情此景。三者相权取其优,故曰“沁芳”略胜一筹。
思及当下,不止文化,万事万物皆当承其传统,奉之为本;于本而又创新,合乎情境,取其优者而用之,古为今用,外为我用,方是长久之法。
及之我辈,当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白话篇”翻开中华史册,一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展现在眼前,大气磅礴,浩瀚无垠,让人叹为观止。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有我中国依旧傲然长存,灿烂辉煌。其余三者,则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激荡不起一点浪花。纵观它们的陨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一点就是外族入侵,将原有的文明毁灭覆盖,而不是继承发扬。一个文明失去传承,更谈不上创新,因而消失。
再看我中国,古时虽也战乱不断,几经朝代更迭,对于文化的传承却始终一脉相承。即便是如元朝清朝时期,少数民族掌握政权,对待文化也是传承和包容。历朝历代更是在传统文化之上不断创新,承上启下,使得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盗墓分子破坏文物,都使我们痛心不已,因为这是对文化的破坏。中华文明是国之瑰宝,是民族灵魂。中华文明长存,则民族精神长存。
文化的传承,有人直接移用,有人借鉴化用,有人根据情境独创,不同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味传承而无创新,那么文化就会如同一潭死水,时间久了必然会被淘汰;而创新则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是相对旧而言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诚如古人所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无论是“翼然”“泻玉”“沁芳”,都可采用,只是意境各不相同,“翼然”直接移用,未免俗套;“泻玉”虽然化用,却有些片面;而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不落俗套又符合情境,概括全面,三者相权取其优,所以说“沁芳”更胜一筹。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以传统文化为基本,而后在这个基本上进行创新,创新要合乎情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的文明便如同一潭活的泉水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当今我辈,当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注:1、第一篇半文言文,因为不是专业的,所以自嘲为“鬼话”,免得挨骂。第二篇大致等于第一篇的翻译。
2、我的切入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集合各方评论分析后才想到的,而且用时较长,如果在考场,我是写不出来。
3、两篇均直接移用《红楼梦》材料,一是凑字数,省时省力;二是“物尽其用”,既给之,则用之。三是也为了吻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这一要求,举个例子。
4、游戏之作,看看就行,别较真,有意见请提,虚心接受。
附上草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