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与好友共同相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酒过三巡后,他回想晦暗不明的朝堂局势,各大家族的尔虞我诈,眼看面前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不禁对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转发出感慨,于是拿起毛笔,谱写了一卷自由之歌——《兰亭序》,卷中他用笔婉转多姿,灵活自如。
时而凝炼沉着,时而轻盈飘逸,好像一首交响乐曲,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十分萧散清丽,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气息,一经面世就惊艳整个书坛,甚至就连王羲之自己,在酒醒后都无法写出这般精绝的作品,所以《兰亭序》顺理成章的列入“天下第一大行书”,时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
可惜这般绝美的书法,真迹却销声匿迹,无论专家如何寻找,都难寻蛛丝马迹,这让人们不禁对《兰亭序》的真实存在性产生疑问,近代郭沫若在多方面研究下,于《文物》1965年第6期,发表一篇《论兰亭序真伪》,列举实例证明此作是假的,不过随即就遭到世人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