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简介: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22课
体裁:寓言故事
执教者:林秋实
所在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
课时:一课时
教学构思依据:
1.“依课标”:
《课标》总体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课标》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课标》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课标》评价建议: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2.“持教材”:
紧扣寓言特点——故事、寓意、启发。
文言文特点——积累文言词语。
3.“重学情”: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根据青春期少年强烈的竞争心理,采取游戏竞赛形式。
4.“可检测”:
通过“自学检测”“提升训练”“巩固拓展”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课上、课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教学目标】
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2.读、讲、练结合
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
4.竞赛游戏
【教学创新】
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
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
一、读准音句:
(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
(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
(2)班内交流
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
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2.班内交流。
明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表达,如情节,表达方式,重要词语等。
二、分析寓意:
(课标依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不同角度复述故事。(此环节根据学生实际增删。)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国人、宋君等。)
明确:丁氏角度-说话要说清楚,不要造成误会;国人角度-不信谣,不传谣;宋君角度-听到信息要通过求证来辨别真伪。
教学活动三
三顾课文——想象拓展,学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课标依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漏掉“国人道之”一句)
3.学生再读课文。
4.发挥想象,“国人道之”背后的情境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重音、停练,结合人物情感;国人是如何“道之”的?传谣者会有怎样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传谣的?老师可做示范。
二、学以致用:
(课标依据: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这样的现象吗?如果你是被谣言伤害的当事
人,你会怎么做?
明确:例如李咏“移民”传闻;重庆女司机“变道”撞公交车传闻;彭宇案;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情;男女生异性交往;教室丢失东西;背后说坏话……
结束语: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个高尚睿智的人谈话。《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愿意去整本阅读吗?吕不韦还有一个故事叫“奇货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叫“一诺千金”,那又是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用“三顾课文”方法学习了《穿井得一人》,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同类型的文章吗?课本小语文,书海大语文。愿你们在广泛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本课你可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想象力,学习多角度思考,你准备好挑战了吗?)
班级:姓名:
【基础检测】
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尝试口头翻译全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提升训练】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丁氏()谣——国人()谣——宋君()谣
3.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国人、宋君……)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今天还存在吗?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
【课外拓展】
4.故事新编:(任选一题,作文)
(1)改变文中的一个情节,看看寓意是否不变?
(2)自己或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3)设想如果“丁氏”来到了我们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5.用“三顾课文”法阅读“寓言故事三则”,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尝试命题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则
(1)引婴投江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声哭泣。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是: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四是: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2)循表夜涉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
【寓意】
1.时间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2.讽刺了那些依循守旧,墨守成规,遇到某些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成不变的人。
(3)疑邻盗斧选自《列子·说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
对人不要随便怀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问题3.
解答:
【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