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采访的是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03:48:32

一师一优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本课参评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荣获教育部优课奖项

执教者:陈雷敏 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

使用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教学视频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采访的是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出处:五年级上册第2课

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纵观整套教材,本文是唯一一篇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体。作为应用文体,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引导进行快速阅读和操作性阅读,引导学生找出采访者和受访者的问题、观点,借助《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节选)来深化对采访录的认识,并通过《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进行问题、观点提炼来体验采访的过程,深入理解课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2.开展群文联读活动:借助《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节选)明晰文体特征,拓展阅读《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体验采访过程,尝试问题、观点提炼。

教学重难点:

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提炼苗苗、季老的问题和观点,在群文联读中深化文体认识,体验采访过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板块一:揭示课题,明确文体类型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题,抓住“对话”读好课题。

2.借助课题,引出“访谈录”,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对话式(用这样的记录方式能真实清晰地展示整个采访的过程)

开头直接呈现采访时间、地点、人物

引导:围绕谁和谁之间展开的一问一答?联系课题你又有什么发现?

3.初解人物:

利用课前阅读资料汇报季羡林“大树”事迹: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一生笔耕不辍,作品行云流水,品格为人敬仰。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那么苗苗呢?

4.面对学富五车,88岁高龄的大学者,一个12岁的孩子,他们谈些什么呢?让人很是好奇。

板块二:自主学习,探讨访谈内容

学习活动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苗苗、季羡林爷爷分别有怎样的见解,分别用横线、波浪线表示出来。

1.把握主题:预习过课文,全文围绕什么展开对话?读书。

2.关注内容: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苗苗、季羡林爷爷分别有怎样的见解,分别用横线、波浪线表示出来。

3.交流引导: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1)苗苗的问题是——喜欢看闲书,但不敢看。描红“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我再也不看《水浒传》”。

(2)理解:闲书是指与课堂无关的书籍,主要用来休闲消遣时读的书籍。在文章中,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彭公案》„„一类的书。与之对应:正课是指比较正规的课程,也是比较重要的课程。

(3)针对苗苗的问题,季爷爷怎么看?——把文章写好,多看书。描红句子。

(4)小结:像这样,访谈录里很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面对苗苗的喜欢看却不敢看,季爷爷告诉苗苗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看书。我们通过找一找、连一连,提取关键信息,就能读懂内容了。

(5)关注访谈录对话方式:读懂了内容,让我们再来看看对话,请两位同学合作读,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都是在关于一个读书提出看法,不同的是采访者苗苗是提出问题,自己的困惑,季爷爷则是表达见解、看法。

(6)情境模拟:听了季爷爷这番话,想问问,苗苗,你还看闲书吗?不怕被爸爸打?不怕老师发现?引导运用季爷爷的见解。

4.除了关于看闲书提出看法,苗苗还提出了哪些问题,季爷爷又怎样作答呢?也请你试着用刚才的找找、连连、提取关键信息回答。

小苗(苗苗) 大树(季羡林)

(1)梳理观点进入T图。

(2)发现观点表达的方式:主张、我看、我觉得、我建议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3)学生进行组织,鼓励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板块三:群文联读,探讨文体特征 学习活动二:

阅读《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比对选文和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整体上比较,也可以从局部、个别处。

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节选)

张钫

采访季爷爷的时候, 我十分地紧张, 坐在季爷爷的面前, 有点不知所措, 死死地抓着提纲, 心一直‚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深深地呼了好几口气, 才冷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3.古诗文积累。

1. 喜欢看闲书感觉看闲书能提高作文能力;

2.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

3.在12岁以前要把英语学好

静下来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时, 我举着事先拟好的提纲, 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蹦豆似地念着。可后来, 慢慢儿的, 我发现季羡林爷爷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儿的学者, 几只白色的小猫, 在他身边跑来跑去, 盆盆鲜花, 散发着让人舒心的香气。没过多久, 季爷爷的人格魅力, 便让我放下了提纲, 聊天儿似地和他侃了起来。到最后, 若不是怕耽误爷爷的时间, 我还真不想离开。其实, 那时的我, 并不是特别理解季爷爷对我说的那些话, 也并不清楚, 季爷爷对我的帮助会像今天这么大。那时的我, 听了季爷爷的‚三个贯通‛后, 只是认认真真地点着头。今天上了高中, 才明白季爷爷的话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季爷爷要我背的那些古诗、古文, 也对我今天的语文学习, 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 季羡林爷爷那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以及热爱这世上的一切生灵的心, 那谦和待人的态度, 那宽容他人的心态, 那渊博的知识, 不仅深深地感染了我, 更是指引我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1.这是张钫在上了高中之后回忆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快读阅读《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比对选文和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整体上比较,也可以从局部、个别处。

2.交流预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我对季羡林爷爷的采访》 一问一答式

开头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有整篇的文章样式、结构

侧重记录对话内容(表达观点) 侧重采访过程的心理描写: (1)心理变化:初见紧张—采访中舒心—采访后不想离开 (2)心理描写有景物的烘托 (3)采访后的感想

3.围绕采访感想段落,对课题升华理解:‚季羡林爷爷那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以及热爱这世上的一切生灵的心, 那谦和待人的态度, 那宽容他人的心态, 那渊博的知识, 不仅深深地感染了我, 更是指引我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1)联系课题,你觉得课题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2)说话训练:

88岁的大学者季羡林,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 12岁的小学生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____________________。 (3)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王蒙、曹文轩等,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

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

4.阅读《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摘录见解。

苗苗李国文

(提问问题/见解) (表达见解)

5.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和不同的人交流,生出不一样的智慧。茁壮的小苗苗在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中汲取营养,多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我们,同样可以走进这些访谈,去汲取营养。(出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

采访者:张苗 被采访者:李国文 采访地点:李国文家

苗苗:伯伯,您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奇书,还说罗贯中是人间的一个奇才,您为什么这么说,您为什么这么喜欢《三国演义》呢?

李国文:《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传、传说,经过老百姓的口头创作,又经过说书人的润色、加工,最后由罗贯中串联在一起写成的。这本书从问世到现在,真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四个字。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广的普及面,这么高的知名度呢?一方面,是因为三国那段历史本身就很有意思,很有传奇性,当时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很多的谋士,他们有着很高的智慧和生动的表现。另一方面,罗贯中也非常善于把民间传说的精华吸收到书中来,才使得这本书更加丰富,更加深入人心。善于吸收也是一种本事,所以许多人都说,罗贯中是一位才子。

苗苗:我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叫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不是怕老年人看了会变得老奸巨猾呢?伯伯,那您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它,评点它呢?

  1. 为什么喜欢《三国演义》?

  2. 为什么花时间读三国?

  3. 书中人物评价:喜欢曹操,不

喜欢刘备、孙权

4.关于作者写作:偏心,内容处理

1.普及、故事有传奇性

2. 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3.书中人物评价:佩服曹操、刘备

4.有丰富、高潮处,也有重复

李国文:(笑)历史上评点过《三国演义》的人不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评点《三国演义》呢?说明它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我和你一样,从小爱看‚三国‛,喜欢‚三国‛。

苗苗:人们说‚老不看‘三国’‛,那小孩儿看‚三国‛好不好呢? 李国文:我觉得是件挺好的事儿。因为,现代社会比过去更复杂了,小孩儿看‚三国‛可以增强智慧,丰富对人对事的看法,学习思谋的策略性,总之,可以变得更聪明。而像我这老头子倒不一定要看‚三国‛了,为什么呢?因为‚三国‛里有好多计谋、计策,有好多勾心斗角,老年人看了,思想可能会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苗苗:‚三国‛ 那么多的人物里,我最佩服的是曹操。他不光会打仗,而且赢得起也输得起,就算打输了,接着打就是了。我不喜欢刘备,太假,装哭,装好人儿。连自己的孩子都摔的人,能是好人吗?我也不喜欢孙权,没主意,太爱听别人的,而且他基本没干什么事儿,事儿都是他手下人*。您最喜欢谁?您能说说您的看法吗?

李国文:你佩服曹操,这一点我和你的看法相同,我也觉得三国里真正的英雄是他。就像你刚才说的,他败了不言败,接着打。这是一;第二呢?他敢于用人,他用的大将啊,谋士啊,有很多都曾经是敌对阵营里的人;第三,他还是个大文学家,大诗人,他一生写过许多非常好的诗。刘备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因为他的势力比较弱小,所以考虑问题、采取策略的时候就不得不从弱小的现实出发,哭哭鼻子、表演表演,甚至还跑到东吴去当驸马,这都是他委曲求全的一种策略。孙权呢?他固守着江东,靠长江天险保护着他,也算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格局。其实,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存在。刘备当初,既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一寸地盘,他想像曹操那么英雄也英雄不起来呀。曹操可不一样,他手里攥着两张王牌:一是打败袁绍后,整个北部都统一了,他掌握着强大的兵权;二是汉献帝在他的手里,谁要不听他的话,他就说谁是在反皇上。孙权的手里也有王牌,那就是长江天险。要说这三个人里,唯一没有底牌,最惨的大概就数刘备了,他只能东投靠西投靠。但恰恰因为如此,他最后能从弱到强,打下江山,立足于西蜀,才更让人佩服另外,他还有很多不简单的地方,比如:有些国士他用得就很棒,像诸葛亮、庞统。比如:他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如果我不行了,你就当皇上,而不要培养我的阿斗。能有这种胸怀、气度也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所以,我还不能同意把刘备说得那么糟糕。

苗苗:我觉得罗贯中特别偏心眼儿。我发现,他是使劲儿想把刘备写得特别的好,又使劲儿想把曹操写得特别的坏。他干嘛非要这么偏心眼儿呢? 李国文:罗贯中从中国的正统观念出发,认为汉代的皇帝都姓刘,刘备是那个穿着金缕玉衣埋葬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江山还应该让姓刘的坐,所以就把刘备作为正统而拥刘反曹。其实,三国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应该是曹操。除了前面提到的整个北方中国都一统于他的手中之外,他还平定乌桓,赶走匈奴,扫除了频繁扰边的积患。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大功绩,大成就。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很有作为的人物,因为要维护正统观念,就把他写得怎样的坏,相反又把刘备写得怎样的好,这在写作上是个缺陷,因为这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苗苗:我觉得《三国演义》也不是从头到尾都好看。赤壁大战之后,尤其是诸葛亮一死,就没什么劲了。您说,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呢?还是罗贯中虎头蛇尾写着写着就觉得没劲了呢?

李国文: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高潮,重头戏,因此占的篇幅大,对它的描写也很细致。其实,从曹操死到司马父子夺权的这段历史,也很丰富,很好看,只不过这本书主要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争的故事,诸葛亮他们这些主角一死,就像演戏一样,高潮过后,就该收场了。当然,这里也确实有写作上的毛病,比如像七擒孟获这些地方的描写,就显得过于重复。‚三国‛的语言半文半白的,你看着有困难吗?

苗苗:有一些字我还不认识,只好瞎蒙,我是一边看书,一边听《三国演义》的录音带,一边琢磨您写的那些评点。伯伯,等我不瞎蒙了,等我有了新的问题,我还来请教您,行吗?

李国文:好,好,咱们一老一小再接着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