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江苏苏州。现代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的曾祖父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俞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俞樾一生著述甚多,作诗词,写小说,编戏曲,著有《春在堂全书》计一百六十种,近五百卷。近代大学者章太炎也是俞樾门下弟子。
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是晚清探花,也是一位饱学之士。母亲许之仙,是清朝松江府知府许祐的女儿,也精通诗文。俞平伯自幼从母读经书,九岁入从师学古文。
3岁的俞平伯,83岁的俞樾,34岁的俞陛云
俞平伯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定了雄厚的旧学基础。俞平伯三岁时,曾祖父俞樾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
1915年秋,十六岁的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全家迁入北京。俞平伯十七岁时,师从北大教授、训话学家、狂土黄侃(章太炎大弟子)。
俞平伯十九岁时,第一首白话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俞平伯“浮慕新学,向往民主",积极投身运动。
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一本集子,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巨碑,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开山地位,显然不可低估。胡适成为“新诗老祖宗”也顺理成章。
正是在《尝试集》的影响下,俞平伯的新诗集《冬夜》也破土而出。这是继《尝试集》后最早的诗集。
胡适
俞平伯在十三岁时开始阅读《红楼梦》。二十一岁时与傅斯年一同赴英国留学的漫长旅途中,熟读《红楼梦》,便有了研究《红楼梦》的愿望。
《红楼梦》研究作为一门学问或学术,所谓“红学”从《红楼梦》诞生,便已开始。“红学”一词,据《清稗类钞》,最早出现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后又有“咸(丰)同(治)以来,红学大盛”的记载。
不过,“红学”在那时不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或学术,而是带有调侃戏谑的味道。真正将它作为严肃的学间对待,是辛亥革命之后。但很少从哲学、美学入手,而是各种“索隐"“释真” “考事"之类的"索隐派”成了主角。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第一篇文章《红楼梦考证》问世,宣告“新红学”的诞生。而胡适在北大的学生俞平伯、顾颜刚,在老师胡适的启示下,其“红学”研究也硕果累累,与胡适一起,成为当时海内外公认的“新红学”权威与大师。
胡适、俞平伯等人对“新红学”的贡献有二,确立《红楼梦》为“自叙传”。首先,得到鲁迅的认可。鲁迅当时正在北大讲“中国小说史”,屡屡引证胡适考证,并说胡适的“自叙传”, “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其次,断定《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之作,后四十回为程传元、高鹗串通作伪,由高补续。
左起:许昂若、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
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如此出色,白话新诗也同样出色,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旧体诗同样出色。
俞平伯的旧体诗,得其清未探花诗人父亲俞陛云的真传,有着深厚扎实的功底,甚得诗界的推崇。
叶圣陶夸他“天分高,实践勤,脚踏实地,步步前进,数十年如一日”,叶恭绰在《古槐书屋词·序》中赞他“于词所造既深,而又能审音度曲", “功力深至,迥异时流”。
俞平伯乃是兼擅新旧两种诗体的诗人,他创作的旧体诗不仅数量多,诗意境界淡泊清幽,艺术圆润纯熟,风格鲜明,同时代的诗坛恐怕再无他人。
写旧体诗,也是俞平伯一种自娱、抒发情感、张扬个性的重要形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俞平伯在老君堂的“古槐书屋”被占,被挤到放置刻书雕版的别院小屋居住。对此,他写了一首诗:
先人书室我移家,憔悴新来改鬓华。
屋角斜晖应似旧,隔墙犹见马缨花。
该诗“怨而不怒”,甚或“温柔敦厚”,但结果,在学部文学所,还是挨了一顿狠批。后来,他在《“五四”六十周年忆往事》一诗里,再次提到马缨花:
马缨花发半城红,振臂扬徽此日同。
一自权门缨中怒,赵家楼焰已腾空。
这首诗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在马缨花开遍京城时,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马缨花见证了俞平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暮年时的寂寥和苦痛。
1977年,为感念与自己结发六十年的老妻,俞平伯写旧体长诗《重圆花烛歌》,读之令人动容:
白首相看怜蓬鬓,邛岠相扶共衰病。
嬿婉同心六十年,重圆花烛新家乘。
苍狗白衣云影迁,悲欢离合幻尘缘。
寂寥情味堪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
…………
兼忆居停小学时,云移月影过寒枝。
荆扉半启遥遥见,见得青灯小坐姿。
负戴相依晨夕新,双鱼涸辙自温存。
烧柴汲水寻常事,都付秋窗共讨论。
…………
俞平伯是“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式的文人,在那场非学术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时,何其芳(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了俞平伯。为此,何其芳还受到责难和批斗。
1977年,何其芳逝世,俞平伯不仅亲自前往参加哀悼会,还写了一首《纪念何其芳先生》诗,其情谊真挚动人:
昔曾共学在郊园,喜识“文研”创业繁。
晚岁耽吟怜《锦瑟》,推敲陈迹怕重论。
习劳终岁豫南居,解得耕耘胜读书。
犹记相呼来入苙,云低雪野助驱猪。
俞平伯晚年还作过一首《红楼梦缥缈歌》,其中最后的四句是:
补天虚愿恨悠悠,磨灭流传总未酬。
毕竟书成还是否,敢将此意问曹侯?
胡适说俞平伯诗的“音调、字面、境界,全是旧式诗词的影响”。从旧诗和词曲里蜕化出来,熔铸词曲的章节于其新诗中,当代诗人无人可与俞平伯相比,俞平伯写旧体诗的功力,可见有多深厚。
本文参考自:《民国清流之大师们的中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