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为中国未来思考,化用湖南民谣,创作了三首《十六字令》。
这三首小令全部是以“山”字开头,写出了长征过程中的艰险,以及对战局变化的感受,同时歌颂了红军像“山”一般坚不可摧、锐不可当的革命精神。
另外,大家通过这一组小令会发现:*在壮年时代,已经把他的“创作要向民歌取经”的想法,付诸实践了。
通过向民谣取经写出的小令,读起来气势宏大、惊心动魄,更容易让普通人找到共鸣。不过由于这三首小令并没有留下“标题”,因此对于它的创作主题,一直无法确定。
比如,一些人认为,这三首小令应该是创作于极短的时间之内,否则主题不可能连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根据山势判断,它们是写于不同时期。
另外,对于三首小令中的每一首,具体是写人还是写景,也有分歧。比如臧克家先生就认为,三首小令中的第二首,只是单纯在写风景,但是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意见。
民歌变化而来的《十六字令》《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或者“归字谣”,源于唐代湘中民间乐曲,后来演变成宋词小令。字数按一、七、三、五来排列。只有一个正格,和一种变格。
有意思的是,《十六字令》本来就属于“唐朝时期”湖南的民谣。而*填《十六字令》的时候,又巧妙地化用了,近代湖南民谣的歌词。
*曾经在这三首小令的第一首下面作了备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第一首小令写的是什么。
《十六字令·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不考虑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一首小令,眼前看到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下同)骑着快马,在山间奔跑的情形。
在他的背后,有追兵。当他冲出一段距离后,成功地甩脱了追兵。这时他才回过头来,意识到危险,因此用到了“惊回首”三个字。
为什么他纵马疾驰的时候不惊,已经脱险以后,回首却“惊”?那是因为,他刚刚开始纵马疾驰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惊”。
他不是受恐惧的情绪的影响,才纵马疾驰了,他是受“理性思维”的支配而行动。因为在他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在召唤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是什么样的选择呢?这个时候,我们结合时间背景来看,这个正确的决定就是——红军长征。直到大部队安全脱险以后,才意识到:如果当初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这个人一直在纵马奔跑。此时,前方出现了一道很深的山涧,涧下是万丈悬崖。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他根本来不及下达停止的命令,跨下的马匹已经纵身一跃,飞到了山的对面。然后,他“惊回首”,说了一声:好险!
与此同时,他看到自己身处在山巅最高之处。高到什么地步呢?离天三尺三。不过,还有第三种解释。因为湖南民谣里面,曾经说过:“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