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诗十六字,关于长征的诗三首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4:35:32

可是他被追赶时 ,跑得太急了,到了该低头的地方没有低头,到了该下鞍的地方,也没有下鞍。等到他跑到山巅,才发现民谣说得很对。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离天实在太近了,跑太快,脑袋不就撞到天上了吗?以那马匹奔跑的速度,脑袋不被撞是很难的。

所以这首小令的寓意是:词中人当时选择了一条普通人不会走,即使要走,也会非常小心走的路;但是词中人却选择了“急行军”的方式,不顾艰难险阻,顺利地通过了。

因此这组小令的第一首,看起来是非常有画面感,非常惊心动魄。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这三首小令中的第二首。

《十六字令·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一首小令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是在写山势。一座座山峦,连成一整片。它们好像是一片大海,海上巨浪翻滚。又像一万匹战马,在混战中的情形,非常壮观。

关于长征的诗十六字,关于长征的诗三首(5)

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说:“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就是把成片的山峦比喻成大海的波浪,正滚滚向东流。

因为用大海或者群马来写群山,是有先例的。因此,臧克家先生认为,这一首小令纯粹就是用比喻,来描写山的形象。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一首小令写于四渡赤水之后

当时中央红军在*的运筹帷幄之下,把国民党几十万大军都抛开了。所以这首小令表面上在写山,事实上又描写了战争中万马奔腾的场面,非常壮观。

又有人说,这首小令的内容,和红军长征途中的黎平会议有关。其中第二首写的是山峦的群体形象,托物咏志,借景抒情,突出了黎平会议的历史作用。

因为在黎平会议上,*确定了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才让红军转危为安。*在这里以万马奔腾的景象,描写红军在新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战斗力增强了。

可是臧克家先生作为我国著名诗人兼作家,为什么坚持说这第二首只是单纯在写景呢?其实他是出于对这一组小令整体布局的思考,才提出这种观点。

关于长征的诗十六字,关于长征的诗三首(6)

前面已经说过,第一首小令主要是写人。描写一个人通过“急行军”的方式,冒着天险,摆脱了追兵。第二首小令从创作有张有驰的角度上来说,就该“驰”了。

因此第二首小令就不能再写打仗,而要写一下风景。并且,第一首写人,第二首是写景,才能和第三首的人、景合一,达到天衣无缝的配合。

《十六字令·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这里的“锷”,指的是刀剑的锋刃,这一首小令是把我们的革命队伍比喻成了这座山。这一座山,它锋刃如刀,刺破了天穹。它就像我们的革命队伍一样,是坚不可摧的。

纵然身经百战,锋棱仍在,还可以继续作战!当青天摇摇欲坠之时,它就是“擎天之柱”,会把整个世界撑起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日渐显露。1935年11月,日本人唆使汉奸殷汝耕,成立了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致使22个县宣告脱离政府的管辖。

关于长征的诗十六字,关于长征的诗三首(7)

在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眼见中国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而国民党却不主张抗日,反过来要打内战。

针对这一现象,*写词说:共产党就是拯救中国的擎天柱。“天欲坠,赖以拄其间。”天塌了,中国共产党会撑起来。

请人民放心,中国共产党锐不可当的锋芒,依然还在!只要中国共产党还在,这个天就不会塌,中国就不会亡!

第三首小令,事实上就是把第一首小令的人和第二首小令的景结合到了一起,借山来比喻中国共产党,表达革命者的志向和精神面貌。

那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臧克家先生为什么要坚持说第二首小令是写景的。因为第一首写人,第三首是人、景合一,第二者如果是写景,这一组小令的布局就十分合理了。

假如第一首写的是一群人紧张的奔波场面,第二首理解成是在描写区域战争的场面,第三首理解成全国抗日,或更大范围的战争,那么这一组词读下来,情绪就有些紧张了。

关于长征的诗十六字,关于长征的诗三首(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