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主要内容概括,空城计简单概括内容文字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08:33:29

空城计故事梗概: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其实司马懿派一个小将率领几千人试探性攻击一下,不就清楚了,几十万大军损失几千人也无所谓,打仗那有不死人的?简直匪夷所思!

抱歉,是真懂历史还是假懂历史?诸葛亮就没有摆过空城计,那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写的!历史上首先提到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是南北朝一个叫做郭冲的人,后被罗贯中改编到小说里。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

真实的历史,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格局】 司马忍辱谋主位, 诸葛一生穷打工。 眼界格局已明显, 看谁赢得更轻松。司马懿才是真正的战略高手,最后成功纂权。是真聪明,大韬略!

真正的空城计:

《三国志 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鲁阳城。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豫州刺使孙坚驻军鲁阳(今河南鲁山),准备进讨董卓,在东门外与部将、首属为州督促军粮之长史公仇称饯行时,董卓派骑兵数万前来迎战,其前锋轻骑数十至。孙坚临危不惊,依旧行酒说笑,为防止士卒恐慌引起*动混乱,严令其部下不的得妄动,敌兵渐多,孙坚方才离座,指挥部队有序撤入城中,董兵见孙坚军队列严且据坚城以待,不敢宽然进攻而被迫撤退。

东汉献帝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孙坚临危不乱,迫敌退走之战。才是是三国时期,真实又唯一的空城之战,史称鲁阳之战。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