咵怎么组词,渵怎么组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10:43:12

原创 胡全志

武汉方言中有一个常用词——“咵天”,主要意思是聊天。聊一下,武汉人说“咵一下”;口才好,能说会道,喋喋不休,武汉人说“咵咵”、“咵得”。在2003年以前,“咵天”的“咵”字,只出现在口语中,极少有人使用这个字,也未见于书面文献资料。而现在,不仅武汉人能接受采用这个字,而且湖北经视的广大观众也都接受了这个字。是谁主张将方言里的“咵天”选用成“咵”字的呢?而且通过报纸进行大众化传播,说起来,也是一段文坛故事。

咵怎么组词,渵怎么组词(1)

武汉方言的kuá字,是读2声,表示聊、唠嗑的意思。这种闲聊、谈天、拉家常是一种较随意的非正式场合的对话。kuá的方式有独kuá、对kuá和群kuá,家长里短、前唐后汉无话不kuá。kuá字是个中性词,也有胡说、乱说的含义,如“神谈鬼kuá”。而“咵”字,在词典里,与kua同音,声调为1声,重要的是,它的词义与武汉话里的kuá没有一丝关联。毫无疑问,“咵”字并不是kuá字的本字。

武汉著名方言专家朱建颂老师对kuá字进行过长期关注和研究,他在《武汉方言概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一书中,专门论说了“掴”和“吉+攵”。例句有~嘴巴、~锁、~天、~蛋、~~。

朱老师在这本书里说:武汉有个音为kua阳平、义为打的词,细致说来,有三个义项:一是用手掌拍打,如“~了一嘴巴(耳光)”;二是猛力撞,如“风把门~拢了”(有一种弹子门锁,叫~锁,能自动锁上,必须有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三是连续搅动,如“用筷子~鸡蛋”。

与这些有关的字很多,一个是掴,一个是吉+攵(吉+攴),一个是(扌+葛)。

“掴”字,《玉篇》、《广韵》、《集韵》注音都是古获切,释义分别是“掌耳”、“打也”、“批也”;今标准音为ɡuāi或ɡuó,义为“用巴掌打”。不妨作训读,用于武汉音kua阳平。汉剧《打灶神》剧本中就有“一巴掌掴得来”。

朱老师引据一些古辞书资料分析后认为:如果讲究本字,(吉攴)字比(扌葛)更合适。

他在此书中接着说,有人把与此同音的另一个字(用于~天、闲~)写成“咵”。《集韵·马韵》苦瓦切:“咵,言戾也。”折合今音读kua上声(不是入声或阳平);戾的义项都与“闲谈”不相干。所以“~天、闲~”等的“~”,不妨也用“掴”或(吉攴)。

朱老师编著的《武汉方言词典》(1995年首次出版,2017年修订再版,崇文出版社)中,把kua门、kua锁、kua鸡蛋的kua,写作(扌葛)。而把kua嘴巴、瞎kua写作“掴”,作为训读。kua天的kua,在词典上用“□”表示,这也意味着他的谦虚谨慎。他建议写作“掴”,作为训读。显然,朱老师的意思是在没有确认kua字的本字之前,主张在书面上以“掴”字来代替。

而我的见解与朱老师略有不同。我认为kua天的kua,本字可能是“聒”字。聒字标准音读guō,与掴同音,既然掴字在武汉话里读kuá,聒字也可训读为kuá。聒字还有一个读音guā,与括同音,而括字,老武汉人通常读成kuá。如“括号”,有些老武汉人读成“刮号”或“kuá号”,从读音上看,用聒字是合乎情理的。

聒的本义是:声音吵闹,使人厌烦:~耳。~噪。~~(话多的样子,如“~~不停”)。聒字组词中,有一个“聒絮”,意思是唠叨;啰嗦。武汉话的kua也有这层含义,比如说,“他太kua得了”、“尽(jǐn)kuá尽kuá”。《说文》:“聒,欢语也。”可理解为轻松地谈天。又,《书·盘庚》:“今汝聒聒。”传:“无知之貌。”这也符合武汉话的含义,如“莫听他尿(sēi) kuá”、“瞎kuá乱款”。意思是kuá得不在点,无知。成语强聒不舍,是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聒”,是形容话多,这正好跟武汉方言里的“咵咵”相吻合,湖北经视《咵天》栏目主持人蔡一,人称“蔡咵咵”。由此,可推测武汉话里的kuá,当是聒字。但是,这种用法,至今很难找到书面例证,因此缺乏说服力。

无论是朱老师建议写作“掴”,还是我认为是“聒”,作为方言字,不同于通用语,都不太可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方言学术研究,毕竟是极小众的。在民间写作人群中,有人将kuá写成“咵”和“挎”。从字形上看,“咵”字有“口”旁,适合“咵天”,“挎”字是提手旁,适合挎门、挎蛋。而这些“自创”字,以前都没在正式出版物上出现。

1987年,央视“春晚”首现方言小品《产房门前》,引起各地方言争先恐后上节目。电视媒体自办方言节目最早的是重庆卫视1994年开设的《雾都夜话》,接着,全国各地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2000年前后,武汉电视台推出《都市茶座》,武汉晚报开设了《九头鸟》栏目。

咵怎么组词,渵怎么组词(2)

湖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大武汉》总编辑张丽娜

2001年,《楚天都市报》副刊开办了《汉味茶馆》子栏目,栏目编辑是刘振雄,撰稿作者开始用武汉话写作。2003年,副刊开办了以武汉方言为要素的专栏《茶馆》。《茶馆》的第一位主持人是美女编辑张丽娜。张丽娜此前在《武汉晨报》工作,2001年调入《楚天都市报》,担纲副刊部《声音》栏目编辑。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正接手《声音》栏目,感觉她是一位聪颖过人的女性,文笔好,思路开阔。

2005年4月,《茶馆》改版,开设了诸多以常用武汉方言词语为名称的栏目。有些栏目对方言字、词进行释义,向读者介绍字、词的来历和写法、用法,通过地方掌故,让读者学一些和地域文化有关的历史、语言知识和风土人情。在这个背景下,很多的方言字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纸媒上。朱建颂老师和我都是《茶馆》栏目的撰稿人。

2006年10月,《楚天都市报》全面改版,热门的《茶馆》改成《茶馆周刊》,开设了“老板娘开腔”和“娜娜咵新闻”两个新栏目。

2007年6月27日,《茶馆》第一次策划了活动,邀请著名说唱艺术家何祚欢、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江汉大学副校长周建民、江汉大学“方言调查”课主讲老师熊一民和我举行座谈会,专题讨论武汉方言正确用字话题。在这次讨论中,朱老师对张丽娜说,“咵天”的“咵”字,是你创造的。朱老师说:“你在《茶馆》里推出了‘娜娜咵新闻’,‘咵’这个字,我一直在研究。”张丽娜说:“啊?这个字是我造的?我好紧张呀。”朱老师接着讲:“按照专业的古汉语发展,我觉得最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掴天’,或者‘吉攵天’,但是‘掴’是个提手旁,不够形象;‘吉攵’老百姓认都不认得。所以我倒是觉得你用一个‘口’旁加一个‘夸’,更加形象生动。后来,不是有一个电视台也用了这个字,推出了一个节目就叫《咵天》吗?看来这个字已经被大众接受了。” 这事在《楚天都市报》2007年7月4日“各路‘神仙’咵武汉方言”一文中有所记录。

湖北经视的方言民生新闻栏目《经视咵天》,是2007年4月15日开播的,“咵天”二字的社会影响由此日益扩大。武汉方言中的“咵天”二字,正式频繁、公开出现在报纸上,最终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张丽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她调入《大武汉》杂志社担任总编辑。

“咵天”的“咵”,不是本字,它被大众所接受、认可,是个意外,也是个例,体现出群众的创造精神。但是,方言字不可以普遍地按这种方式去推广复制,还是应该本着“说方写本”的原则去书写,有本字的就写本字,发音是有变化的。比如:“敞的”,不应写成“岔的”;“老头”,不应当写成“老特”;“么事”不应写成“莫斯”或“莫司”;还有“岔巴子”等等,与本字形、音、义均不符。这类字的本字十分清楚,用同音字替代则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当下,许多年轻人不断创造着新的词汇,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反应却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对新词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难度。换个角度来看,很多旧时方言,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似懂非懂,他们没有经历过去的岁月,对前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事物同样未知,所以,青年人学习、理解方言词语,跟老年人学习网络时尚语言有相同的障碍和困惑。简单地说,这叫爷爷不懂孙子,孙子不懂爷爷。正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方言没有教科书,但是,方言汉字跟通用语一样有规范,使用规范的方言字,才能真正体现出武汉人的文化水平。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字如果辨认不清、使用不当,则失去了化石的宝贵作用,结果是舍本逐末,化金为土。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咵怎么组词,渵怎么组词(3)

1926年 汉口码头

编辑:水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