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北行日记原文及断句,乙亥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12:23:53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答之      具:

(2)便还家 要:

(3)病终 寻:

(4)而妇人井且浣衣 汲: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往 故人不独亲亲(《大道之行也》)

C.江北之俗 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慕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马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 /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 /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 /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 /不及 /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参考答案】

1.(1)详细 (2)同“邀”,邀请 (3)随即,不久 (4)从井里取水

2.C【解析】A项“乃”的意思分别为“竟然,居然”“表判断,是,就是”;B项“其”的意思分别为“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自己的”;C项“盖”都是“表推测,大概”的意思;D项“而”的意思分别为“表顺承,不译”“表转折,但是”。故选C项。

3.A【解析】画波浪线句的句意为“这一天是顺风,不到午时,已经到达小河入江之处,留宿在大山家里”,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项。

4.C【解析】由乙文中“余顾而慕之”可知,作者对村庄内那一家人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景象心生羡慕,并没有怨恨之情。故选C项。

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参考译文】【乙】这一天是顺风,不到午时,已经到达小河入江之处,留宿在大山家里。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路,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子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确实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取水在洗衣服,门口有豆棚和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小辈们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我看到后(有些)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中,万物都怡然自得,遗憾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啊。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庆全庵桃花①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所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便得一山      便:

(2)来问讯 咸: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4)花飞莫随流水 遣: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桃花源人的高兴和满足;《庆全庵桃花》中作者借写“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桃花源记》(节选)和《庆全庵桃花》中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何异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于是,就 (2)全,都 (3)妻子儿女 (4)让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

4.相同点:两人都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同之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桃源行(节选) 王 维

山口潜行始隈隩①,山开旷望②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③,近入千家散花竹④。

樵客⑤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⑥,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⑦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⑧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⑨。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注]①隈隩(wēiyù):曲折幽深。②旷望:指视野开阔。③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④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⑤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⑥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⑦房栊(lónɡ):房屋的窗户。⑧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⑨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仿佛:  

(2)便还家 要: 

(3)来此绝境 绝境:  

(4)初因避地人间 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3.《桃花源记》(节选)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体现了 的特点,《桃源行》(节选)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4.《桃花源记》(节选)和《桃源行》(节选)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同“邀”,邀请(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离开

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2)(这里的居民)惊讶地听说有俗客到来,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一起,争相邀请渔人去自家询问原来家乡的情况。

3.桃源人热情好客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4.《桃花源记》(节选)和《桃源行》(节选)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渔人)走入山口,开始时幽深曲折,走到山开处视野开阔,不久便是平坦的陆地。远望有一处云树相连的地方,近看发现有千百户人家,到处都有花和竹林。渔人说汉朝以来各朝的名字,这里的居民第一次听说,他们还穿着秦代的衣服。他们世代一起住在这武陵源,在人世之外建起了田畴家园。夜晚,明月朗照,庭户清幽宁静;清晨,旭日从云中升起,鸡犬争相喧鸣。(这里的居民)惊讶地听说有俗客到来,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一起,争相邀请渔人去自家询问原来家乡的情况。黎明时有人清扫街巷的落花,黄昏时劳作的人们乘船回来。当初他们为躲避战乱离开了人间,后来寻求到此处仙境,就再没返回故乡。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点绛唇·桃源① 秦 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途中。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俨然:  

(2)便还家 要:  

(3)流引到花深处 信:  

(4)无花间住 计: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3.《桃花源记》(节选)中,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点绛唇·桃源》中,词人不能在桃源居住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分别概括《桃花源记》(节选)和《点绛唇·桃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整齐的样子(2)同“邀”,邀请(3)任凭(4)办法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2)两岸青山排列无数,落花纷纷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

3.(渔人)甚异之 尘缘相误  

4.《桃花源记》(节选)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向往;《点绛唇·桃源》表达了作者遭受打击后对现实的不满与自身的悲哀,以及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参考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任凭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两岸青山排列无数,落花纷纷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