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佚名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张居正
我们上次讲到元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气象。那么接下来就是明代了,明代的时间要比元代长得多。
明清两代,明代是277年,清代差不多276年,差一年,加在一起呢553年,这是个漫长的时间了,我们讲元代的时候讲到它才98年。我对于明清两代的文化成果评价不太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文化的气象改变了,它走上了下行的路线。它和汉、唐、宋,甚至元相比,它走了一条下行的路。
而且麻烦的是,欧洲从中世纪的长梦中慢慢地醒来了,这样的话,就构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中国文化的世界形象和世界身份,由此会发生改变。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刚刚受西班牙王室委托,横渡大西洋,发现了后来盛产银矿的美洲大陆。但在当时,消息闭塞的明王朝上下对此事一无所知。整个帝国的运作都建立在农业与部分简单手工业的基础上,对外贸易这样的经济活动被严格限制起来。
1498年,在欧洲以航海而闻名的葡萄牙人横渡印度洋,抵达了今天的印度西海岸,从而打通了一条从欧洲直达印度-南洋地区的新贸易线路。此事依然不为以世界中心帝国自居的明王朝所了解。
我讲明代稍稍有一点心里别扭的地方,是我们现在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如果将来具体一点讲得比较多的,往往是明清两代,因为明清两代的时间近,留下的资料多,还留下了不少文物,所以话题特别丰富。
那么我们讲明清两代的故事也多,实物的凭证也多,大家感觉往往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呢?我前面讲到了,这个时候中华文化已经走到了下行的路线,它的气象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旺盛了,所以我们在讲明清这两代的时候呢,常常有一点点的遗憾。我们在讲唐宋文化的时候的那种气象、那种激情,就很难回来了。
讲到明代文化的时候呢,首先要讲讲明代在生产和生活上,它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朱元璋在明初掌权时间还比较长,在改善民生上他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减免税赋、兴修水利、鼓励生产,还移民垦荒。明代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差不多有四五倍,税粮也增加了两倍。
在政治结构方面,朱元璋取消了城墙制度,集中权力,而且严厉整治官吏,其严峻程度前所未有。比如在胡惟庸案子中*了三万多人,蓝玉案*了一万五千多人,然后不守本分的冠名被处分的那就更多了。
一般研究历史的都可以知道我所说的是文化,进入了一个沉闷时期。我前面讲到的气氛气象,气场气势,这些都不够了,当时就有人说叫体系渐弱,就是由于这种非常严厉的管制,使得文化所必须有的气场,慢慢的就失去了。我曾经讲过,就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朱元璋的文化专制主义是一种系统设计,是一种严密的包围,是一种整体的渗透,是一种长久的延绵。
朱元璋似乎是吸取了宋元灭亡的教训,然后他慢慢地在文化的管制上伸手了。比如发现以前科举制度选出来的文官问题很大,因此他又经过多年的设计制定了一个极其严格的制度,就是文官必出自科举,考生必出自学校,考题必出自四书五经,文体必须要符合八股,殿试必须要掌控于皇帝等。这么一来,整个文化领域就变成了一个皇家的奴仆,几乎不留任何空隙。
在这样的一个气氛当中,遭受悲剧的不是以前我们所说的某一些文人,而是变成了全体的文人了,因为他们生存的家园被围上了高墙,被统一了话语,被划定了路线,被锁上了出口。
他们一开始可能是狂躁的,愤怒的,时间一长,后来渐渐地适应了,大多就循规蹈矩地进入了一种文化观念系统,这个就是牵扯到我前面反复讲的集体人格。在明代,中国文化人的集体人格被改造了,这个改造的结果是相当不好,是明代整个一代文化不正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