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几天前女友推给我两个电影去看“山楂树下”、“七月与安生”。这两部电影之前都略有耳闻,不曾观看(直男思维,欣赏不来细腻的爱情),原来无聊就想着看一看(听说“七月与安生”好像有女同的倾向,果断拒绝)中国版纯爱电影。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静秋”来到西坪写生,通过村里的山楂树结识了“你:老三—孙建军”,由于相同的身份背景以及命运的安排(没办法,电影里的“你”就是这麽说的:“从没有见过这麽忧郁的女孩”)两人互生情愫,之后的日子里“你”展现了他无微不至的爱,静秋也以青涩的“爱”予以回应。期间面对有两人之间的误解、社会环境的压抑两种困难,最终这份爱在“你”身患绝症永远离开时彻底绽放,也永远的定格。
大约2500年前释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发下大誓终得“无上正等正觉”;350年前一个叫牛顿的年轻人在剑桥大学的苹果树下悟到了“万有引力”;到如今的我在“山楂树下”也有一些感悟。
看完电影有两个画面最让我感动。一个是“你”与“静秋”一起躺在医院的床上。
“静秋”紧张又有些嗔怒得问:“书上说,两个人躺在一起就会*,你是怕我*吗?”“你”轻声安慰到:“将来你会*的,你会有孩子的,你会做妈妈,你会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
“静秋”随口问道:“那你呢?”
“你”眼神里划过一丝落寞与伤感“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那我就真的死了”
注定悲剧得结局,“你”早已看到。落寞与苦涩留给自己,只希望“静秋”能知道得晚一些。爱情中得默默奉献从来都是最打动人得,也是最珍贵得。
另一个画面是:电影结束,那一行“你”的自白“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不解释,最贴切。
看完电影我去洗澡,一边洗我一边想:“静秋爱上老三我们很能理解,也被老三的爱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老三为什么会爱上“静秋”呢?没有交代,只有一句老三的玩笑话“从没有见过这麽忧郁的女孩”。我们有理由相信,老三的爱就是这麽纯粹,就是缘分,就是“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但是为什麽这样完全不等价的付出,感情仍然是让人感动的呢?我想应该是我们传统的爱情观造成的:“奉献与牺牲”;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好像没有奉献与牺牲,不足以谈论爱情。唯有奉献与牺牲才能感受到一方的爱,而另一方在最后的接受,给这份爱画上完美句号,从此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