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习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是“羽”下部是“日”,意思是像一只鸟儿在日光下飞行。问题在于,这只鸟儿是成年的还是幼年的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习,数(shuò)飞也。”根据他的解读,习字由“白”与“羽”组成,“白”通“自”,“自”代表鼻子,认为这里的“白”是指鸟儿不停地喘气。所谓“数飞”就是“不停地飞、反复地飞”。因此,许慎由此认为“习”字是小鸟不停喘气地练习飞翔。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记载:“习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
由甲骨文来看,许慎错解了一部分,下面不是“自”而是“日”,但他的结论是正确的,就是小鸟不停地飞翔,说明习字最初的确有着“复习”、“温习”之意,但小鸟学飞更包含一层练习实践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正确解读根据上述分析,“学而时习之”就有以下四种解读:
首先,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复习;
其次,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实践;
第三,学过之后又时常复习;
第四,学过之后又时常实践。
上述四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后面还有一句“不亦说乎”说出了孔子本意。
“乐”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为音乐使人愉悦和高兴。“悦”是战国后出现的,孔子时代通常用“说”表示“悦”的意思,“说”字有“说者尽兴,听者心服”之意,《说文系传》中说“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有“心服”之意,“悦”有“解脱”之意,两者意思非常相近,因此孔子的“不亦说乎”应该是含有一种解脱之意,解释了心中疑惑之处。
如果将“不亦说乎”解释为“不也是很愉快、快乐吗”,那么就与“不亦乐乎”一样。如此,孔子为何不全部说“不亦乐乎”,而前后却分别用“说”与“乐”呢?所以,“不亦说乎”只能解释为含有解开心中疑惑带来的愉悦感。
由此,再看“学而时习之”的四种解读,唯有“学过之后在适宜的时间里再实践”,才更能达到“解开心中疑惑带来愉悦感”,学以致用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愉悦感,这是孔子的学习方法论,与孔子主张实践、主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至于没有实践的枯燥复习,又怎么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又怎能让大多数人真正的愉悦?孔子焉能不懂这个道理!
2400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正确学习观,可惜却很多人被误读至今!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无论从教育的意义、从时代的需要,还是从孔子的本意上说,我们都应该教育下一代将所学知识的“学”与实践的“习”相互结合,能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而不是一再强调没有实践的复习、复习、再复习。唯有如此,才能教育出能真正强国的人才,而不是只懂读书的“书呆子”,或纸上谈兵的赵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