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率军追*史斌至鸣犊镇,最终也没有逃过官兵的围堵,被抗金名将吴玠斩*。对于史斌的结局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吴玠生擒史斌,然后将其凌迟处死,另一种则记载为史斌在混战中被吴玠所*。不论真实情况是哪种,都说明史斌最后的结局是死于官军之手。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宋江三十六人之中以史斌掀起的风浪最大,其口号也喊得震天响。在小说中打起"替天行道"大旗的晁盖没能真正的成为天王,整天吼着让宋江哥哥当皇帝的李逵没能攻上金銮殿,而宋江也只敢搞个"呼保义"的名号为自己辩解贴金,唯独史进的原型史斌真正的自立为帝,显露出枭雄本色。
从史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农民起义将领的真实情况,他们既有骁勇善战的一面,也因其历史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败落的结局。他们并没有将门世家的传承,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所以在战争中只能凭借匹夫之勇。而这种个人的悍勇对战争影响非常小,根本不可能扭转不利的战局。但是史斌为人却又比宋江高了不止一筹,他至少是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而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宋江虽然起义,却畏首畏尾最终得不偿失。他就连旗号都不敢打,搞个"呼保义"的假名声,把自己粉饰成保守忠义的样子,其本质就是虚伪懦夫。
当然史斌的称帝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他通过称帝招揽了起义军旧部,有了自己的势力,但却改变不了农民义军根基薄弱的事实。如果遇到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愿意善待义军,改造义军的宋朝将领,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惜他遇到的是吴玠这样与将门世家和武将集团关系密切之辈,也就只能成为人家功劳簿上的一颗人头。然而这种官军与义军内斗的局面也给了金国很多的机会,不但让南宋丧失了复国的良机,而且使得金国成为内斗中的获利者。因内斗而被*的义军首领不只史斌一个,但这种对义军的*戮也决定了南宋不可能收复旧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