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上海外滩。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身着蓝竹布长衫,对分的头发披拂在前额,在码头边焦急地踱步。
最近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看起来瘦弱悒郁。
刚刚接到出版社编辑朋友的通知,自己没有通过教科书插画的工作。
这样一来,他欠了四天房钱的旅馆也不许他继续住宿,马上就要露宿街头了。
他接着回想起,之前的一年里,父亲、发妻、幼子接连离开人世。
他的情绪逐渐激动起来,缓慢地朝着江心走去。
“书呆子!你想干什么?”
青年回头一看,是他的编辑朋友,禁不住掉下泪来。
他们俩抱头痛哭,招引好些人围着看。
“我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啊!”
“没事的,有我在。
我找你好久了,回去吧。”
编辑朋友的人缘不错,跟一个房间的同事商量,把房间暂时让给了青年。
二人同吃同睡,有了朋友的陪伴,青年的情绪一天天平稳下来。
无尽痛苦之后,青年把自己的原名徐寿康改为徐悲鸿,浪漫地将自己比喻成一只悲哀的孤雁,决心要穿越茫茫长空。
徐悲鸿打心眼里感激朋友,从小的传统教育教会了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他坚定了自己的美术志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报答朋友。
常听老人讲:
“一个人心里能记得别人多少恩情,命中就会有多大的福报。”
现在的我们当然知道,徐悲鸿早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绕不开的存在。
却少有人知,他作为美术大师的背后,还有一颗懂得感恩的美丽心灵。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编辑朋友午饭带徐悲鸿去单位食堂解决,早点和晚饭,每天给他一角钱。
日子虽然艰苦,两人也挺了过来。
后来当徐悲鸿给一个宜兴同乡送画时,结识了吴兴书画收藏家黄震之。
黄震之欣赏徐悲鸿的才华,相信假以时日悲鸿一定可以像鸿雁一样翱翔长空。
黄震之在了解到徐悲鸿尚无工作室可以作画后,当即把自己的一间棋牌室借给他栖身作画。
这对徐悲鸿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让他感受到了刺骨寒冷中的温暖。
巧的是,当徐悲鸿走投无路之时,向他伸手相助的两位有情有义之人,前有商务印书馆编辑黄警顽,后有吴兴富商黄震之,都姓黄。
他铭刻在心,后来曾用名“黄扶”,以示他对两个黄姓友人的感激。
这些日子里,徐悲鸿在大上海的马路上游荡。
他在绝望中挣扎,脑子里成天琢磨着百折不挠、狂放不羁的奔马形象。
他把这匹马画在了宣纸上,直接投给了商务印书馆对面的《真相画报》社。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挑战,把一匹马投给叫作“真相”的画报,好像穷困潦倒的自己,真正面目其实是一匹不为人知的千里良驹。
《真相画报》的主编审阅来稿时,看到徐悲鸿寄来的那匹马,顿时眼前一亮,称赞作者画得比古代画马大师韩干还好,马上准备出版。
徐悲鸿赢了,他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匹马。
似乎是天意,徐悲鸿准备考大学,正在为学费发愁。
谁知一匹马使他时来运转,他成为特约作者,稿酬可以支付学费。
徐悲鸿考上了震旦公学法文系,因为他看到法国油画复制品之后,直接读懂法国大师原作的渴望愈加强烈。
徐悲鸿凭借名校学子的身份和出众的文化素养,在一次名流沙龙的聚会上,意外结识了大师康有为。
康有为一眼就为这个年轻人的画中透露的极大潜质惊叹,从而另眼相看。
而徐悲鸿也为康有为的学识所倾倒,专门行了拜师礼。
上海滩招徒称师的人很多,徐悲鸿根本看不上,这是他第一次拜师。
其实,人生之路最要紧的,就是那么几步。
此时出现的康有为,成为徐悲鸿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人物。
在康有为的指导提携下,徐悲鸿声名鹊起。
之前雪中送炭的“二黄”,并没有在意他们曾经对徐悲鸿的帮助,可是徐悲鸿记得,专门为他们各画了一幅肖像画。
这些画后来都价值不菲,也帮“二黄”安稳度过了意外的困难时光。
朋友对徐悲鸿投之以木桃,徐悲鸿对朋友报之以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