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元 来源:齐鲁壹点
“岁寒三友”指松、梅、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题,很多人以此自省,文化图腾般悬挂室中,以示志存。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发端和延续,并且在延续中完善,松梅竹三友也是这样。
“岁寒三友”是南宋诗人林景熙语,大约在公元1279年以后,他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在自己住的平阳县白石巷外,“即其后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三友。”平阳县是南宋县名,即今日浙东苍南县,是林景熙的家乡。
仅此还无法提升一种自然现象的文化主题,一切文化主题是用人的行为诠释的。1279年是个什么年份?这是南宋苦苦经营了152年之后,迎来覆亡的时刻,它留下大量遗民,这些移民奔走呼号,有人拿起刀枪加入反抗元兵的队伍,更多的人只能以泪水洗刷沦落的山河。林景熙便是遗民之一。
林景熙,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这是一个很小的官职,礼部的职能之一是掌管学校与科举,他从教官转礼部,是从教官转成教育的管理人员。此时南宋国运多舛,先是1275年,贾似道兵败鲁港,十三万大军一夜倾覆。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的失败,不如说是南宋腐败政治导致的国家危亡。林景熙看透了朝政的本质,辞官回到白石巷,这一年他34岁。次年,元军大举进攻皋亭山,前锋直逼临安。战栗的宋廷被迫奉上传国玉玺,试图保全皇室的身家性命,一转脸又拜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试图阻挡元军锋锐。这时宋宫已乱作一团。一边宋室一族拥兵立帅,传檄勤王。还没等操起家伙,那边厢宋恭帝赵显已经成了元军俘虏,连同其母全太后被解押大都,不久太皇太后谢氏被迫下诏,江南义士停止抵抗。
放弃了主权的宋室也就放弃了国家尊严,不再受到人民的尊重。此刻37岁的林景熙与一群不甘心做亡国遗民的有志之士会聚会稽,发出抗元救国的呼号,在民众的呼号中益王、广王相继为帝,但真正的抵抗者是那些忠诚于国家的战士。可惜元军没有给他们喘息之机,两年后宋廷退居广东海上,最后一战发生在崖山,即今广东阳江县海面上,南宋水师全军覆没,在这个时刻,忠诚的老臣陆秀夫抱着9岁的幼主跳海自沉。何其悲壮,千古垂泪,南宋以一波海水的涟漪画上句号。这一年林景熙38岁。
这一圈涟漪在林景熙心头久久回荡,埋下深仇大恨。然而国家的悲剧不断上演,公元1285年,抗元首领文天祥在大都就义,几乎浇灭了抵抗的火苗。一件更悲痛的事件随即发生,有个叫杨琏真伽的觊觎宋皇陵中的珍宝,公然挖开陵墓疯狂盗窃,一阵掠夺之后,皇室遗骸扔得遍地都是。这种行径严重触碰了一个民族道德的底线,可是在异族统治下,无人敢言。林景熙冒着生命危险收拾起徽、钦二帝及后妃的遗骨,装在两个匣子里,怕遗骨再度遭到不测,谎称匣子里装的是佛经,埋在兰亭之侧。又怕日后找不到,遂移栽了原皇陵的冬青树植于坟上。林景熙悲愤至极,回来后写下《冬青·花时一日肠九折》诗:“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折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殇底折。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1291年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历史的年表中没有了南宋的纪年,却留下南宋朝的移民。元朝浙东宣尉李思衍到平阳县巡查,大凡元朝官员出巡都有一个职责,见到宋臣都会动员他们出山效力新朝,赵孟頫就是一例,但是林景熙拒绝了,他赞成李思衍的监察,却表示绝不做元朝的官。大约就在此时,他在自己家的“后山”种下百株梅花,与松竹为伴,写下“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的文化精神是风骨和气节。每一个历史的凌寒季节都会留下一批悼亡之士,这种文化以喻为特征,借物喻情,巧妙地托志于物,又咏物寄情,就有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有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也有了青竹有节的象征意义。“三友”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特征,就是傲然于严寒而昂首挺立,是物种的拟人,天人合一的气与概。中华文化崇尚于“三”,鼎立有三,桃园结拜有三,《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这里不是一个数词,而上一个代词,代表着无限。于是“岁寒三友”的文化就从风骨与气节中派生出高洁、不屈、大义、无畏、甚至赴汤蹈火。《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三不朽”原则,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初年有个叫程通的人,步林景熙之后也写过一首“三友诗”:“万木凋零色已非,独留三友共为期。生无桃李三风面,总是冰霜宴岁姿。士到穷时存节义,物从静处见真机。高人不厌相看处,默坐幽斋漫赋诗。”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效力于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嫡孙朱允炆,身居北京的燕王朱棣不愿意了,起兵征伐,程通献策御敌。然而他失败了,被下狱,被酷刑,死于狱中。程通有点像济南的铁铉,以大义之驱阻挡逆锋,最后以献身告终,他们都灿烂于历史的苦寒之中。
岁寒三友是人生的座右铭,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