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篇
1.良弓在手,贵在速发。
2.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首先看态度,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
3.坚持效果导向,是抓落实的重要方法论。
4.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进者。
5.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碰到矛盾和难题绕道走,把自身责任往外推,不敢动真碰硬。
6.只有豁得出去、敢闯敢干,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真刀真枪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
7.越是担子重如山,越要爱护挑担人。
名段篇
一第一段一
善思善用,才能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如何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思”是学用结合的关键环节,多思多想,能够有效克服“学习走形式装样子”“学习不系统不深入”等问题,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新时代以来,“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太空之家”遨游苍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 2.88:1降到 2.45:1,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入心见行 善思善用》
—第二段—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传承。
当下,“文博热”持续、“文创风”劲吹,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热门展览一票难求,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云游故宫”;借助裸眼3D 技术“走入”古画;“三维”数字文物可在指尖细细赏玩……科技的力量,为文博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宝物”得以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用好科技创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科技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一第三段一
过去这一年,人类前行之路颠簸动荡。在历史发展的关键当口,中国以务实的行动让世界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国责任。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来自 151个国家和 41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 1 万人;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气高涨,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 784.1 亿美元;在中国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实现和解,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典范……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写下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崭新篇章,彰显了以“确定之中国为“不确定之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努力与担当。
一《“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
—第四段—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每个人的拼搏奉献。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不能忘记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千出来、奋斗出来的。粮食生产“二十连丰”,背后是每名农民和大批新农人甘做播撒希望的耕耘者,合力端牢中国饭碗;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命名交付,背后是参与其中的每个工人师傅传承工匠精神、争做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勇于突破、争创一流;一项项“卡脖子”技术被攻克,背后是每个科研尖兵勇做攀登高峰的开拓者焚膏继暑、孜孜以求……无数“每个”构成了 14 亿多人的奋进姿态,绘就奔跑的中国的壮美画卷。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第五段—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
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袖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康续绵延》
—第六节—
社会需要秩序,公民需要良知,网络需要清朗。
相较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虚拟化的特征容易使一些人失去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感,毫无节制地宣泄非理性情绪。比如在“网络厕所”这种网络戾气的“新马甲”里,有人直接晒出他人照片或网络言论,诱发攻击性言论;还有人通过“开盒挂人”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公开到网上,以达到威胁、羞辱或报复的目的。动辄“对骂”“互撕”,污名化特定群体,有组织地恶意辱骂举报他人……网络戾气产生于虚拟空间,但对广大网民的伤害、对社会文明的践踏却是真实的;网络戾气若不加遏制,则网络空间的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整治网络戾气 弘扬社会正气》
—第七段—
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分包容体谅,顾及受助者尊严和隐私的帮助,也更符合助人悦己的初衷。
广西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在公示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人员等信息时,隐藏关键个人信息,兼顾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 河南洛阳市总工会在助学活动中不再设置助学金集中发放仪式、合影等环节,而是直接把款项打到受资助学生账户;南京理工大学根据饭卡消费记录,为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 60 次、消费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点对点”充饭卡,“静悄悄”地帮助贫困学子......这些做法受到点赞和欢迎,表明更多人希望在行善助人过程中做到将心比心、尊重他人。再细致一些、再贴心一些,除了把物质帮助送到受助者手上,也切实保护受助者的人格尊严、把人文关怀送到他们心上,这样的慈善救助充满了温情。
——《“静悄悄的帮助”很暖心》
一第八段—
道德模范来自人民群众,也感动着人民群众。
道德模范由大众推荐评选而来,是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也是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先后获得“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的肖玉玲在采访中说,自已一直将“老阿姨”龚全珍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视为指路明灯和学习榜样,18 岁时和她一起去北京领奖再次被她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湖面,必将激起一片片涟漪。道德模范的事迹充满感召力具有滋润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励更多人起而行之,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凡人善举,最为动人》
一第九段—
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柄,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精心挖掘整理每棵古树名木背后的动人故事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古树名木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守护传承好绿色“国宝”》
—第十节—
在对成功的定义和个体评价标准逐渐多元化的今天,“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有所松动。知易行难,很显然从理念到行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因如此,“鸡娃”风气、教育焦虑仍然盛行。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更不必讳言,通过成绩取得更高学历,仍是通向人生更开阔方向的重要途径。但学习效果是否能完全由分数体现?分数阶段性落后是否代表永远落后?分数高低与未来成就是否有必然因果联系?这些,都值得思考。
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锚定单一轨道,只会错失人生旷野的诸多可能性。现实来看,当前,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也越来越看重不只包含学历的综合素质。多几把衡量的尺子既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也契合社会的人才需求。
——《“学渣”爸爸的发言为何火出圈人民锐见》
一第十一段—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人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甘肃敦煌莫高窟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艺术形态来演绎石窟中独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获新生; 在陕西西安碑林区,数字文旅基地的数字展厅以 3D 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借助交互式游戏形式,让千年文物触手可及;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平台,综合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方便用户全方位欣赏和领略故官之美......科技力量不仅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也为其“火起来”赋能,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李月娥《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18日第06版)
感动人物篇
1.请校长妈妈放心
9 月 15日,在云南华坪新兵欢送仪式现场,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老师和自已参军入伍的学生紧紧相拥泪别。每一位新兵都大声说:“张老师好!”张老师也微微鞠躬回应:“加油!加油!”杨婧婷是今年刚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走到杨婧婷面前,张老师再也掩藏不住激动的心情,流下了热泪。杨婧婷哽咽着说:“您保重身体,等我回来看您……”张老师用覆满膏药的手,抚摸学生的脸,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我会时刻谨记张老师的话,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杨婧婷说,女高 900 多个日夜的学习生活和张老师的谆谆教诲,教会了自己什么是感恩,什么是无私奉献。
2.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
6月13日中午,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工作途经西兴大桥,遇到钱塘江中有一女子落水。围观的人群中,有人报警,有人张望。眼看女子似乎要沉下去,彭清林赶忙脱下外套、鞋子和眼镜,抓住栏杆,翻了过去。此时往下张望时,他突然觉得这桥好高,但眼看着水中的女子越来越危险,他眼睛一闭,纵身跳下。之后在民警等的共同努力下,女子获救。救人之后,彭清林只想着继续工作,没想过被大家认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哥,遇到人有危险,肯定会去救的。”面对各种奖励时,彭清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英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我高兴的是终于为我喜欢的这座城市出了力,但你们现在给我的太多了,太重了,这让我受宠若惊,受之有愧。”
3.真心实意为百姓考虑
8月3日,暴雨突袭吉林舒兰市,部分乡镇受灾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确保安全,开原镇青松林场 100 多名群众需要紧急转移,虽然已经连续奋战 40多个小时,但舒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骆旭东毅然决定奔赴现场。“那里的情况我熟悉,我去!”不幸,路上突遇山洪,骆旭东因公牺牲,年仅50岁。“一路上,他电话没断过。路过沿途的各个乡镇时,他都打电话问当地群众有没有撤离。”生还的驾驶员回忆。“必须全部转移,不要抱侥幸心理,坚决不能!”这是当时他给平安镇党委*发的语音信息。在骆旭东的办公桌上,打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舒兰市各地受灾情况、需转移的群众人数。“只有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考虑,老百姓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这是骆旭东常说的一句话。
4.接英雄回家
11 月 23日,一架中国空军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25 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洗去征尘,回到了久违的祖国怀抱。当天,中国迎回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此前一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共同举行第十批志愿军烈上遗骸的装殓仪式,这一天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团聚”“归家”等寓意。“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期盼承载着亲人与战友的思念,接迎英雄回家。”执行此次接运任务的机长在舱内广播中如是说。
5.不拼对不起这片土地
8 月 1日晚,在成都大运会女子 10000 米的较量中,中国姑娘夏雨雨在最后一圈超越对手,夺得金牌。在赛后采访环节中夏雨雨说:“自己不拼,对不起这片土地!”当晚,她又在个人社交平台写下这样一段话:“终于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踏上颁奖台的那一刻,眼泪绷不住了,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又一次将女子 10000 米冠军留在了中国,我们做到了!
6.我得对得起大家
7 月 30日,由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 K396 次旅客列车,行驶至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站附近时,因大雨水害被迫停车。工作人员迅速成立 9 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分区域、分车厢做好旅客信息登记、解释安抚、物资保障等工作。车外暴雨如注,彻夜未眠的列车值班员赵阳面对旅客万分焦急的脸庞,扯着沙哑的嗓子,逐个解答旅客的疑问,一句又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打动了每位旅客的心。“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赵阳的这句话,被发到网络平台,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纷纷点赞:“她的话就是旅客心里的镇定剂!” 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平凡而又不凡的劳动者在危机时刻的选择与担当。
7.我们来了你们安全了
继中国海军 2011年利比亚撤离行动和 2015年也门撤离行动之后,苏丹撤离行动于 4 月 26 日在红海海域展开。两艘军舰来自当时正在亚丁湾护航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人民的安全,永远是人民子弟兵心之所系。从亚丁湾到苏丹港航渡期间,中国海军任务官兵把能预想预判的各种特情推演了一遍,立足最复杂的情况做好准备。26 日上午,南宁舰、微山湖舰顺利靠泊苏丹港。
“我们来了,你们安全了。”面对集结到码头的第一批撤离人员,编队指挥员的慰问简短却充满力量与自信,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
8.决胜棒不能丢掉
10 月 3日晚,陈佳鹏代表中国队站上了杭州亚运会的田径赛场。在 4X100 米接力决赛上,他奋力冲刺,在最后几十米反超了日本选手。当陈佳鹏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后,全场沸腾。“赢了,中国队获得冠军!”赛后陈佳鹏激动地表示,“决胜棒在自己手上,肯定不能丢掉,当时想的就是升国旗、奏国歌。”“能代表中国队出战并获得了亚运会金牌,我很兴奋”。谈及未来的规划,陈佳鹏表示:“还是一步一步来,继续努力训练,备战巴黎奥运会,争取再次为祖国争光!”
时评文章
品质过硬,国货“常青
来源:人民网一人民日报
今年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场上,国产品牌跑鞋令人眼前亮。在 2023 北京马拉松 2402 名“破 3”(在3小时内完赛)选手中,近七成在比赛日选择国产品牌跑鞋。这是国货流行新趋势的一个具体体现。
观察今年的消费市场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蜂花、上海硫磺皂等老牌国货在社交平台、直播电商平台上赢得好口碑;陶陶居、北京稻香村等老字号,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大白兔、回力等品牌,通过跨界经营和产品迭代焕发新活力。今年“双 11”期间,在一家电商平台上,共有 402 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其中有 243 个是国货品牌。国货大放异彩,品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国货“蔚然成风”,凭的是什么?曾几何时,不少消费者到国外旅游时纷纷抢购电饭煲。而如今,国产品牌的电饭煲质量好、功能全,而且价格实惠,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还远销海外。不只是电饭煲,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等国产品牌家电,也因功能升级、质量优良,销量不断上升。质量好是硬道理,是赢得市场的不二法门。聚焦市场需求,在提升质量上做足文章,国货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渠道创新而言,国货品牌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紧跟时代潮流,创新营销方式,拥抱电商新业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拓展消费人群。从产品创新来看,技术创新让国货品牌不断塑造新优势。以看似不起眼的纽扣为例,浙江永嘉桥头镇的纽扣企业,通过引入彩印、雕刻、激光、手工画漆等新工艺,推出玻璃珠光纽扣、雕花纽扣、金属挂扣等新品类,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把小纽扣做成了大产业。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老牌国货,还是新兴品牌,都应加强创新,在工艺、功效和性能上下更大功夫,以“创新力”提升“硬实力”。
今年以来,“国潮”持续引领消费新风尚。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以“非遗”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 168%,“非遗”主题相关的团购订单量同比提升 245%。《千里江山图》折扇、联名口红,源自《食物本草》中柿子造型的“柿柿如意”摆件……国货展现“国”,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贴得更近,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国货品牌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新时代领路人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今天,国货品牌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消费市场足够广阔,为国货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提升质量,勇于创新,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期待更多高品质国货引领消费热潮,让中国品牌点亮美好生活。
对疯狂“吃播”坚决说不
人民网-观点频道
干吃火锅底料;一小时狂吃十斤肥肉; 将整个蒸西葫芦一口吞下……近日,“以吃谋生,靠吐活着”的疯狂“吃播”又有复苏迹象。这些疯狂“吃播”虽然披上了“马甲”,有的主播甚至以拉动餐饮消费为名义给自己找借口,但其带来的危害、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无改变,有必要防范这股歪风卷土重来。
“吃播”乱象由来已久,“大胃王”的形象网友也并不陌生。在有人喝彩、有人鄙夷的背后,网友通常会当成猎奇,一笑了之。然而,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其危害性。一方面,进食超过正常生理需要会增加身体负担,埋下疾病祸根。何况一些主播为了表现“惊人食量”反复催吐,更增加了患食道癌等重疾风险。
另一方面,暴饮暴食,吃了吐吐了吃,是可耻的浪费行为。一粒谷,千滴汗。珍惜粮食是尊重劳动,珍惜资源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消费不是浪费,暴饮暴食、糟蹋粮食,损害社会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
事实上,两年前,在“大胃王”吃播走红时,就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反食品浪费法》2021 年 4月正式施行,《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2021 年 11 月印发,都明确对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短视频发布禁令。严打重压之下,“大胃王”一度淡出江湖。可两年后的今天,新一拨“大胃王”改头换面重出江湖,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疯狂“吃播”们不惜摧残身体也要吸睛引流,无非是为了赚流量、带货挣钱。“吃播”疯狂,平台难脱干系。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防范疯狂“吃播”重新兴风作浪,关键在于压实平台责任,强化技术手段。对直播的监管应全天候无死角,对那些走歪变味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应毫不姑息、严肃处理。不能要带血的流量、赚昧心的钱。
疯狂“吃播”复出专挑深夜,更需监管“长牙带刺”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持之以恒,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依法依规对纵容这类行为的平台进行有效治理。畸形吃播损人伤己。抵制疯狂“吃播”们的骇人表演纠正“吃播”猎奇审丑之风,事关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还需全社会形成合力监督、整治。
甲骨文又出圈,并不意外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科普甲骨文的教育博主李右溪与瑞安一小学的小学生们交流甲骨文的视频上了热搜。视频里,李右溪表示这所小学开设甲骨文相关的课程有 6 年之久,学生们的甲骨文基础非常好,还能够联想展开举一反三,让网友惊呼“太厉害了”。
今年 2 月,李右溪在网上自嘲自己的专业是“全网最冷门专业”已经“火”了一次,前不久,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 10 万元也引发了热议,一段“甲骨文花式体操你能做到几个”的挑战在年轻人之中掀起热潮,00 后女孩用千手观音的形式展示甲骨文·....·.难怪有人打趣道,甲骨文哪里“冷门”,明明是太“火”。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能够频频出圈并不意外,不难想见,除去其本身的神秘之外,甲骨文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以能否产出经济价值去衡量,它代表着中华渊源的文化传承和人们对于这份文化的追根溯源。
要看到,距离第一片甲骨文被发现,已经过去了 124年。目前甲骨文单字足足有 4500 多个,虽经多年来几代专家学者不断考证,已经释读的只有 1600 余个,尚不足一半,许多文字仍然是古老的疑团,甲骨文释读工作的艰难可见一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文字博物馆会奖励 10 万元鼓励大家破译未被释读的甲骨文,这不仅是为了鼓励更多捍卫和坚守文化传承的人投入到中华文明的深度挖掘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一个字的的破解,或许就能够解锁更多的古代文化领域,其中的意义不难意会。
好在,随着甲骨文的研究进入到大众视野,学习甲骨文的群体和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低龄化,这也说明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生命力,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后备力量; 为了推广甲骨文的研究,国家语委在 2020 年底,启动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依托强基计划在 14所“双一流”高校进行古文字学专业试点招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中,这些看似古老晦涩的甲骨文反而更受欢迎,AI、3D 打印、视频制作等当下的新媒体技术,赋予了这些文字背后的历史新的活力和生命。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和开放包容是相辅相成的,有趣又有料的科普可以让冷门的专业更有温度,对于大众而言接受度更高,转化率也更高,让人们看到了“冷”知识走出圈的更多路径和可能。
经过 124 年的沉淀和传承,甲骨文始终是一个具有魅力的话题。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着更多鲜活的甲骨文化产品火出圈,更期待着更多的文字密码能被考释,焕发新的活力。
电影《开山人》“天堑”变“通途”背后的坚守
来源:光明日报
路,这世上本没有,没有等出来的路。
命,绝不是天注定,只有敢拼命的人。
村庄地处大巴山深处一个天坑底部,四周高山合围,与外界隔绝,贫困落后。1997 年开始,迫切想要拔除穷根的村民,在村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用原始的铁锤钢钎,耗时 7 年,在万丈绝壁上凿出一条 8 公里长的绝壁天路,筑起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近日,取材于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将“天堑”变“通途”的真实事迹,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为主角原型的电影《开山人》在大银幕热映。
影片一开场就用一组事件交代这个村庄“为什么要修路”“修路能改变什么”等重要问题: 修路能解决出行问题,茂才的媳妇难产,瓢泼大雨使运送她出山的每步路都显得更为艰难且危险; 修路也能便利日常,香秀期待路通后,能自己去城里买瓶洗发水,而不用再托人带;修路还能改变命运,以莉莉为代表的青少年渴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长见识、学文化;而修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让一辆辆车开进大山,运走一堆堆农作物,迎来一批批客人,让村民真正富起来。正是这些生动情节的层层铺垫,让观众对这个村庄党员群众之所以对修路有那么大的决心、为修路付出那么多努力,有了真切体悟。
电影《开山人》还真实还原修路场景,生动诠释全村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片中,村民们腰上系上长绳,徒手爬下悬崖,悬空着钻凿炮眼,装上炸药点燃导火线后,赶紧找个地方躲避,以防被飞石击中。为了拍出真实质感,《开山人》剧组深入大巴山腹地,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洞穴河谷取景拍摄。纵然是数九寒天、北风凛冽,演员们依然悬挂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冒着滚石风险,以文艺工作者的“愚公”精神再现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及村民们的感人事迹。
在讲述清楚事件的基本脉络后,创作者用“心心相通的方法建立共情机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价值认同。一方面,该片描写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心心相通。片中的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由村民投票选举成为村党支部*。所以,他深知修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辞辛苦地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动员村民。村民们将毛*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他的修路安排大力响应。黄大爷知道修路资金短缺,捐出毕生积蓄。即使儿子在修路时意外去世,他也没有动摇修路决心,仍鼓励大家坚持。另一方面,该片呈现村民之间的心心相通。在城里靠务工过上安定生活的黄老二,想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所以,明知道村里修路不赚钱,他依然积极响应。从小父母双亡的莉莉,在成长路上得到乡亲们的诸多帮助。为了回馈大家,她带领村小学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并把“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村庄明天”的话挂在嘴边。创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细节,表现这个村庄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绝壁开路的决心和战天斗地的豪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乡村振兴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真实生活中的下庄人,带风沐雨,攻坚克难,用土法子开出了一条脱贫路,使村庄旧貌换新颜;中国电影人再次“开山”,用《开山人》这部电影回应时代、致敬人民,为乡村振兴谱写电影诗篇。银幕内外,两种“开山精袖”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将进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