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溪岸夜吟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清夜吟原文及翻译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03:54:35

作者:黎荔

信州溪岸夜吟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清夜吟原文及翻译赏析(1)

发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用“城”作为量词并不多见。原因可能是在农耕社会中,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土中国,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不高。众所周知,中国历代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是分布在农村,是农民身份。单说中国历史上吧,除了两宋以外,城市人口比例一直都是在数字很小的10%以下,所以古诗词中出现“城”字不算多,大多作为名词使用,用“城”字作“量词”就更为少见了。

即使偶有出现,也都是“一城”、“半城”、“满城”这种表述,如“一城人悄悄,琪树宿仙禽”(韦庄《信州溪岸夜吟作》)、“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冬鼓白云飞”(杜牧《闺情代作》)、“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先教微雪下,始放满城春”(杜荀鹤《和高秘书早春对雪登楼见寄之什》)等等。

信州溪岸夜吟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清夜吟原文及翻译赏析(2)

当然,到了宋代,诗词中涉及“城”一下子多了起来,因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的最高峰。尤其在北宋中期,经济最鼎盛成熟时期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前后),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 以上。这在中国漫长的五千余年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一个水平。就是整个世界历史上,在欧洲近代工业大革命之前,这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反映在宋代文人笔下,他们喜欢用“城”字入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轼《东栏梨花》)、“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的《钗头凤》)。在这些美丽的宋词背后,正是画家张择端所绘巨作《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现的那种北宋城市繁华景象:作坊林立、商铺云集、招牌高挂,城镇成群、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信州溪岸夜吟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清夜吟原文及翻译赏析(3)

从“一城”、“半城”到“满城”,以“城”字作为量词,还有没有数量级更大的表述呢?关于“两城”,我发现了一处,唐代诗人刘淑柔的《中秋夜泊武昌》:“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这首诗是女诗人中秋夜泊船武昌即景抒怀之作。诗的开头从宏观着墨:“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写出了当地的景物特点,这是一个古城巍峨、碧水苍茫的雄浑图景。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所以,当年中秋夜泊武昌的女诗人,看到的景象是一条宽阔的长江,从两座城市之间穿过,向东滚滚流去。

关于“三城”的表述,我发现在杜甫的《野望》中有出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松州是今四川松潘县、维州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州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三城为蜀边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动荡时世,诗人怀念家国,遥望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锦江,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自己流落天涯,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现在城镇化率已是63.89%,且还处在较快发展区间。如果今天的诗人要挥笔创作的话,“城”字的出现频率应该很高。以“城”字为量词,数量级也应该是“百城”、“千城”这样的表述了。百城崛起,千城崛起,这正中国当代社会进程的基本面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