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
宋•周暕
蛙声似吹雨初足,桑萁欲红风始和。
少妇每忧蚕利薄,老夫惟喜秫苗多。
旧栽花木山莺识,新买陂塘野鹭过。
此境东风元日好,当年金谷事如何。
全诗从平仄看,仅“萁”不符合平仄。首联,雨中蛙声,风和桑萁,描绘了泰州春日田园的景象,写得淡泊清雅,风烟俱净,于有声处,观无声物,动静结合,实属佳句。颔联,对仗非常工整,着眼现实,“蚕利薄”对“秫苗多”,一“忧”一“喜”,刻画出少妇与老夫不同心情,简练传神。前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忙碌的田家生活,才是作者对于生活最好的理解。颔联,“旧栽”对“新买”,表现出作者对于久居家乡的熟稔与喜爱。尾联,“元日”,在古代一般指春节,这里则指包括春节在内的好日子。因为根据上下文看,这已经是过了春节的景象。“金谷”的典故,是借用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来说明:一切的繁华都如过眼云烟,不如好好享受眼前这恬静的田园生活。
周暕,字伯阳,号方山,泰州人。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1310),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这首诗应在宋亡之前所写,风格清新明快与其后期作品迥然不同。后期,国破家亡,其作品风貌总体呈现出禅意与落寞。比如“悟空诸念寂,傅佛一灯寒。”(《送僧归蜀》);“归舟久驻西湖上,闻道新来景又非。”(《闻平湖僧绍义自岭归又入浙》)
周暕,作为宋末遗民,至始至终都没与元朝合作,故以宋人称他,是符合作者意愿的。作者大多时光生活在元代。元初,泰州诗歌作者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因为蒙古人对于汉文化的排斥和歧视,并不提倡作诗,且汉人数量锐减四分之三,大家都在生命线上挣扎,没有心思写诗。一部分遗民诗人隐居山林,出入寺庙,求禅避世,操守自励,不仕新朝。他们的诗作大多表现出怀念故国和山林之趣。
难能可贵的是泰州诗人周暕这一首《春日田园杂兴》,能够留意故乡人事,关注老百姓的田家生活,殊为不易,堪称一幅晚宋泰州田园风情画卷。这其中洋溢着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也是当时绝大多数泰州人生活观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全宋词》里收录了周伯阳两首词。《摸鱼儿·次韵送别》:又匆匆、月鞭露镫,梅花江上归路。海图破碎来时线,何以彩衣低舞。风雪暮。正望断青山,一髮云横处。浩歌独举。便想见迎门,牵衣儿女,总是旧眉妩。 阳关曲,挥洒紫薇花露。妙音清远高古。经寒杨柳休轻折,摇动一溪霜雾。邯郸步。笑布袜青鞋,去住知何许。汀鸥少鹭。若问我重来,明年有约,今日是前度。《春从天上来·武昌秋夜》:浩荡青冥。正凉露如洗,万里虚明。鼓角悲健,秋入重城。仿佛石上三生。指蓬莱路,渺何许、月冷风清。倚南楼、一声长笛,几点残星。 西风旧年有约,听候蛩语夜,客里心惊。红树山深,翠苔门掩,想见露草疏萤。便乘风归去,阑干外、河汉西倾。笑淹留,划然孤啸,云白天青。
这两首词的作者周伯阳,却号霁海,与号方山的周伯阳是不是同一人呢?古人号有几个,也很正常。不过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尚未证实两人同属一人。如果是的话,那么《全宋词》(标注籍贯)里,也有了泰州人的身影了。从掌握的两者诗词来看,词作者功夫远超诗作者,似乎不是一个人。但内容都提到了在杭州生活,似又很有可能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