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春日十首其七全文,感遇十二首其七全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03:38:13

山东省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以来,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由央视新闻发起的“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南阳春日十首其七全文,感遇十二首其七全文(1)

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正面情感占据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摘自《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典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等,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2019年4月8日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2020年4月12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煽情”和“矫情”窠臼,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间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选自刘年辉《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 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就能知道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 对于典型人物的关注,传播主体的用意与受众不同,因而两者的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

D.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不注重时代精神内涵的注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已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 在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的创新中,“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 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体现时往往需要把人物品质的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D. 《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的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注意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 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适合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 专题报道《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 专题报道《时代楷模——李桓英》聚焦于她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结尾处说,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D. 媒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25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她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死的,一共*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

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船只上的热闹、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 “假若爷爷死了?”这一突然间冒出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 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

D. 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 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 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8. “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请你赏析。

9. 有人说,话剧《边城》“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顺之为浮梁县令,民臧有金者,素豪横,不肯出租,畜犬数十头,里正近其门辄噬之。绕垣密植橘柚,人不可入。每岁里正常代之输租,前县令不肯禁。顺之至官,里正白其事,顺之怒曰:“汝辈嫉其富,欲使顺之与为仇耳。安有王民不肯输租者邪?第往督之。”及期,里正白不能督;顺之使手力①继之,又白不能;又使押司录事继之,又白不能。顺之怅然曰:“然则此租必使令自督邪?”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其家男子年十六以上尽痛杖之。乃召谓曰:“胡顺之无道,既焚尔宅,又杖尔父子兄弟,尔可速诣府自讼矣。”臧氏皆慑服,无敢诣府者。自是臧氏租常为一县先。

府尝遣教练使诣县,顺之闻之,曰:“是固欲来烦扰我也。”乃微使人随之,阴记其入驿舍及受驿吏供给之物。既至,入谒,色甚倨,顺之延与坐,徐谓曰:“教练何官邪?”曰:“本州职员耳。”曰:“应入驿乎?”教练使曰:“道中无邸店,暂止驿中耳。”又曰:“应受驿吏供给乎?”曰:“道中无刍粮,故受之。”又曰:“应与命官坐乎?”教练使趣下谢罪。顺之乃收械系狱,置暗室中,以粪十瓮环其侧。教练使不胜其苦,因顺之过狱,呼曰:“令何不问我罪?”顺之笑谢曰:“教练幸勿讶也,今方多事,未暇问也。”系十日,然后杖之二十,教练使不服,曰:“我职员也,有罪当受杖于州。”顺之笑曰:“教练久为职员,殊不知法,杖罪不送州邪?”卒杖之。自是府吏无敢扰县者。州虽恶之,然亦不能罪也。后为青州幕僚,发麻氏罪,破其家,皆顺之之力。真宗闻其名,召至京师,除著作佐郎、洪州佥判。

顺之为人深刻无恩,至洪州,未几,病目,恶明,常以物帛包封乃能出。若日光所烁,则惨痛彻骨。由是去官,家于洪州。后以覃恩②迁秘书丞,又上言得失。章献太后临朝,特迁太常博士;又以覃恩迁屯田员外,卒于洪州。顺之进士及第,颇善属文。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

【注】①手力:官府中做杂役的小吏。②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

B. 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

C. 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

D. 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里正,古代掌管户口和纳税的一种基层行政官职,与《促织》里“里胥”一样。

B. 租,旧指田赋或税赋。其义与“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之“租”意思相同。

C. 驿舍是古代用来供驿夫、驿长或往来官吏食宿的馆驿,又称“邮舍”或“传舍”。

D. 进士及第,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与“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合称三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顺之最初并不想对臧家采取过激的手段,在一系列努力无果的情况下才使用了野蛮手段使其就范。

B. 对上级派来的官员,胡顺之因看不惯其做派而采取“特殊手段”予以法办,体现他无所畏惧的气概。

C. 胡顺之在洪州曾任金判之职,后来因在洪州患眼疾而告别官场,从此在洪州安家,并最终死于洪州。

D. 胡顺之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通过他为官和居家时期的表现,可见此人对官场规则及百姓性格了解之深。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练使不胜其苦,因顺之过狱,呼曰:“令何不问我罪?”

(2)顺之为人深刻无恩,至洪州,未几,病目,恶明,常以物帛包封乃能出。

14. 《宋史》中说范仲淹颇爱胡顺之之“能”,从文中看,他的“能”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阳春日十首(其四)

陈舜俞

花前惆怅转难平,屈指光阴已半生。

犹把此身尝患难,不知何日得功名。

未安去住千丝乱,已去悲欢一梦惊。

拟入醉乡销此恨,快风无故析春醒。

【注释】①陈舜俞:北宋庆历六年乙科进士,授光禄丞、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著名诗人。后任山阴县知县时因反对王安石青苗法遭贬,遂归乡。②醒:形容醉后神志不清。

15.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花前”的美景和难平的“惆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惆怅之情。

B. 诗人已是进士,“何日得功名”应为诗人期盼自己恢复官职,取得功绩和名声。

C. 尾联“无故”看似无理,实则借对春风吹人醒酒的埋怨,抒发无可排遣的愁绪。

D. 诗题“南阳春日”,但诗中并未正面描写春景,诗人只是目睹春景有感而作。

16.“千丝乱”一语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多角度地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为诸葛亮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之情,读之令人恻然。

(3)《归去来兮辞并序》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有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在东方,,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这场争论围绕宇宙结构的认识,影响很大,在中国历史上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人们开始主张的是“天圆地方”。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他认为“天圆地方”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安谧静止。孔子师徒的说法,( )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 )这种修补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 )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 而且 虽然

B. 虽然 然而 而且

C. 固然 但是 因为

D. 如果 那么 而且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场争论围绕宇宙结构的认识来展开,在中国历史上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影响很大。

B. 这场争论围绕宇宙结构的认识,影响很大,在中国历史上有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等特点。

C. 这场争论以宇宙结构认识来展开,影响很大,在中国历史上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等特点。

D. 这场争论围绕宇宙结构的认识展开,在中国历史上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等特点,影响很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都补写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关于科幻的热点不少,很多是围绕刘慈欣的作品。如电影《流浪地球2》定档、电视剧《三体》*青等等。小说《三体》获雨果奖后,特别是电影《流浪地球》获得观众认可后,刘慈欣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热度不减。读者、观众乃至业界也殷切地期盼“下一个刘慈欣”出现,期待科幻文学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我们看到,正在快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置身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对新生事物的接纳更为自然,他们正努力在更深刻更广博的方面进行探索。有的作家尝试在科技时代激活传统文化,有的作家在手机和网络的细节里发现人类的深层次变化,还有的作家自觉通过科幻与前辈思想家进行对话。这些年轻而活跃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对此,我们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期待新的惊喜。

21. 如果将文中的“下一个刘慈欣”换成“下一个科幻作家”,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请你简析。

22.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本第二段的主要信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526名青年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表示,从冬残奥运动员身上感到鼓舞,为运动员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等精神所感动。而剩余那13.9%的人就没有这种感受。于是有人认为那13.9%的人麻木、冷血,缺失了某些东西。

综合考虑材料反映的情况,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 D “只注重……不注重……”错误。

2.D A.“就在于……”是充分条件的判断,概括失之偏颇。B.“最为重要”错误,没有比较哪个角度重要。C.“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错误。

3. C 依据原文的阐述,“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属于政治话语体系;另外三个选项缺少政治话语的内容。

4. ①材料二论证的思路总体上是先总后分,总分结合。
②首段提出人物报道话语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下文从人物价值内涵、话语体系、事实与情感关系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三个维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5. ①用情感加持的报道方式,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生命力与感染力。
②挖掘人物身上绝对正能量,能体现核心价值观;
③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打动人,而不能落入“煽情”和“矫情”的窠臼。

6.C “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自责”错误,通过小说前面的描述可知,她这时才知道那人是有着岳云美名的二老,通过她的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这说明傩送在她的心里投下了一道美好的影子,理解为“后悔、懊恼、自责”偏颇。

7.C “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错误,此处的环境描写一方面写出祖父年事已高,另一方面写出天色已晚,翠翠想要回家,却不见祖父来接,因此担心祖父,“未来暗淡”解读过度。

8. 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与宽厚:他关心翠翠,笑对误解和狗吠,用好心猜度别人的嗔怒。
②表现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害羞做铺垫;
③引发了人物的心理波澜,增强了小说的起伏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9. 确实不佳。
①画线句是写人两心相印、含情脉脉的情状。
②前写两人初见,翠翠还在防备着对方,不可能一下就会两心相悦,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③原小说写翠翠警告狗别白费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开,这样情节衔接自然顺畅,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10. B

11.A “与《促织》里‘里胥’一样”错误,“里正”与“里胥”职位不一样。里胥,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12. C 胡顺之“后来因在洪州患眼疾而告别官场,从此在洪州安家”,同“章献太后临朝,特迁太常博士;又以覃恩迁屯田员外,卒于洪州”矛盾。

13. (1)教练使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趁胡顺之探视牢狱的时候,高喊道:“县令为何不审问我的罪行?”

(2)胡顺之为人严峻苛刻不讲恩义,到了洪州,不久,就患上眼疾,怕见光,常得用布帛包裹眼才能出门。

14.①对付地方无赖豪民,他有胆识和手段。②他对上级府吏滋扰地方的事看不惯,敢于惩戒。③他颇善属文,曾担任著作佐郎一职。

参考译文:

胡顺之做浮梁县令,县里有位臧姓的富裕户,一向跋扈蛮横,不肯交税赋。在家里养了几十条狗,里正靠近其门狗就咬他。又在墙外密集种植橘树柚树,人们进不到他家去。每年里正都替他交纳税赋,前任县令也不肯制止他。胡顺之到任,里正禀报了此事,胡顺之生气地说:“你们嫉妒他富有,想让我和他结仇,哪里有不肯交税赋的人呢?按照等级去督催他。”等到了期限,里正禀报说督催不了,胡顺之就派衙役继续督催,衙役又禀报说督催不了。他又派押司录事继续,他们又禀报说督催不了。胡顺之怅然地说:“既然如此,那么这个税赋一定要我亲自督催了?”胡顺之命里正聚集藁草,自己到达臧家住处,用藁草塞住门后焚烧。臧家人都逃了出来,胡顺之下令将他们全部抓捕,驱赶至县衙,臧家十六岁以上的男子全被狠狠地杖责。然后召来当家人说:“胡顺之无道,焚烧你的家,又杖责了你们父子兄弟,你可迅速前往州府提起诉讼。”臧家人全都因恐惧而屈服,没有敢去州府诉讼的。从那以后,臧家缴税赋常在县里最前头。

知州曾派教练使到县里办差,胡顺之听说后说:“本来就是来烦扰我的。”于是秘密派人跟踪他,暗中记录下他入住的驿站以及接受驿吏提供的补给。教练使到达后,进入县衙拜见胡顺之,神情很是傲慢,胡顺之请他入座,慢慢地问道:“你是什么官衔啊?”教练使说:“我只是州府里的职员。”胡顺之又问:“你应当住进驿舍吗?”教练使说:“路上没有客店,暂且住在驿舍里罢了。”胡顺之又问:“你应当接受驿吏的供给吗?”教练使说:“路上没有粮草,所以接受了供给。”胡顺之又说:“你应当同朝廷命官同坐吗?”教练使听后连忙离座谢罪。胡顺之于是把他刑拘下狱,关押在暗室里,在他周围放置了十个盛着粪便的瓮。教练使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趁胡顺之探视牢狱的时候,高喊道:“县令为何不审问我的罪行?”胡顺之笑着致歉说:“教练你不要感到奇怪,眼下事情比较多,没时间过问。”关了教练使十天,然后杖责二十,教练使不服气,说:“我是州府职员,有罪当在州府受杖。”胡顺之笑道:“教练久为职员,难道还不懂杖责是不用送到州府的法令吗?”最终杖责了他。自此再没有敢烦扰县衙的府吏了。知州虽然憎恶他,但是也不能治他的罪。胡顺之后来做了青州幕僚,揭发麻氏罪行,抄其家都是胡顺之所为。真宗闻知他的名声,把他召至京城,授予著作佐郎、洪州佥判的职位。

胡顺之为人严峻苛刻不讲情义,到了洪州任上不久就患上眼疾,忌见光,常得用布帛包裹眼才能出门,如果眼被日光晃耀到,就会疼痛到骨子里。于是辞官,定居在洪州。后来因蒙皇恩升任秘书丞,又开始上书论得失。章太后主持朝政,特升他为太常博士;再次因蒙皇恩升任屯田员外,最后死于洪州。胡顺之是进士及第,很擅长写文章。

15. A “对比”错误,应该是反衬,用美景衬托内心的惆怅,“以乐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

16. ①“千丝”表面是写千万柳条飘荡,春日景象繁闹,照应了题目。②“千丝”语意双关,意同“千思”;“千丝乱”则喻指自己的凌乱思绪,将自己在南阳去留不定的内心纠结表达出来。③“千丝乱”与“一梦惊”意脉相连,将自己过去与现在心理情绪形象地传达出来。

17.①.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②.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18. C

19. D

20. ①也存在着类似旷日持久的争论 ②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 ③地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方”

21. “下一个刘慈欣”属于借代修辞,能让人想到具有刘慈欣那种水平、那种影响的一流科幻作家;它与“下一个科幻作家”相比,更形象地突出科幻作家的本质特征,语言形象而简洁。

22. 新一代作家正努力在更深刻、更广博的方面进行创作探索。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是针对是否从冬残奥运动员身上感动鼓舞的调查,86.1%的受访者认为从他们身上感到鼓舞,受到了感动;而13.9%的人就没有这种感受。有人认为这些人麻木,冷血,缺失了某些东西。从材料来看,就是针对某一个现象,谈一谈你的认识。

从作文材料来看,残疾运动员他们要想取得成绩是不容易的,他们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因此他们身上的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更令人敬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能够从残疾运动员身上获得鼓舞,深受感动是非常正常的,这也是人之常情,说明这些人有一种共情心理,虽然可能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最起码是能够体会的。而至于没有什么感受的人,也可能没有体会到残疾运动员的不易,因此感触不深,但是如果认为他们麻木、冷血,缺失了某些东西,还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一刀切”。

写作时,我们可以在文章开篇结合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为残疾运动员身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然后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例子分析,这些人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感触等,也可以从残疾运动员拓展到一般的残疾人;最后总结归纳,这些残疾人身上确实有一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感动,因此我们确实应该受到这些人的鼓舞和影响。

立意:

1.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令我们感动。

2.向身残志坚者致敬。

3.不做冷血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