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于2004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销量不凡,于2004年成功夺下全国文学类畅销书第一名。于是很多人以为“梦里花落知多少”就出自郭敬明的小说。
可是,早在1981年三毛就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部作品里主要记录了三毛在丈夫荷西逝世后悲痛的心情和走出阴霾的缓慢过程,饱含了三毛对丈夫的思念。书中细腻的文字、深情的叙述打动了无数读者。于是,无数的读者又认为这“梦里花落知多少”应该是三毛所写。
但是,其实这句“梦里花落知多少”既不是郭敬明首创,也不是三毛所作,而是出自一首民国小歌。
在散文《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结尾,三毛就引用了这首小歌的歌词: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歌的名字叫做《本事》,原意为“原来的事情”或“那个时候的事情”。
《本事》(1934年)虽是一首小歌,但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之作。其歌词本是卢前(卢冀野)先生新体诗集《春雨》中的一首小诗,后来“中国现代音乐之父”黄自先生为编写中国第一本音乐教材,选用了这首小诗并为之谱曲,便成就了这首广为传唱的小歌。
这首小诗原来的词是这样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儿落多少。”
但人们觉得“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的“困觉”一词过俗,便将其改为“睡着”,所以现在见到的多为“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末句“梦里花儿知多少”也普遍改为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曾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小歌,采用民国时期流行的通俗歌曲创作手法,易记易唱,因广为传唱成了经典之作。
这首小歌余音袅袅,经久不衰。时至今日,我们听起这首小歌,仍觉得它是如此美妙动听!这首小歌穿过了时间隧道,传到了我们的耳畔,向我们细细诉说了一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朴故事。
无论年长年幼,人们都爱这首歌。因为这首歌不仅能让年少的人们感受到两小无猜的天真无邪;还能勾起了年长的人们对青梅竹马的童年回忆。
这首小歌仅用短短47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平和、宁静、纯朴的童年故事。
让人不禁回忆起遥远的小时候:熟悉的乡音、村头的大树、拙劣的秋千架、戏台边的小板凳、戏水摸鱼的小溪、学校旁的小卖部、缺牙的小伙伴……
太多太多的事物随着成长远去了,我们抓也抓不住,等到回忆起来,记忆里的人、记忆里的物、记忆里的事统统变得模糊难辨了。
这首小歌就给了我们这样的遐想,如果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我们一觉醒来回到了当年的“桃树下”,继续谈天说笑,那该有多美好!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