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人们总会提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诞生在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夜,适时,正值不惑之年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是夜,苏轼与同僚欢饮达旦,大醉后写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中秋夜,思亲、思友、思故人。苏轼在题注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他所思所念的只是弟弟吗?
人有悲欢离合
40岁的苏轼,已经历了半生风雨。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0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轰动京师。但不久就收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服丧期满后,又经制科考试,才正式迈入仕途。三年多后,不幸再次降临,苏轼的妻子、父亲接连病逝。再次为官时,他已33岁。
这一年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即位不久的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为了躲开新政风暴,苏辙出京为陈州学官。此后不久,苏轼也自请离京,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宁四年,在苏轼前往任上的途中,兄弟二人短暂相聚,此后一别就是数年。
熙宁七年,苏轼任职期满,上书神宗皇帝“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东州即京东路,下有青州、密州、齐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八州。于是,苏轼被调往了密州。
从南到北,苏轼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寂寞。且一到密州,他就陷入了繁忙的公务中,蝗虫成灾,风尘满面。
熙宁八年的正月,他梦到了已经病逝十年之久的原配妻子王弗,便写下了那首悲切感人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此时的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二人虽然感情和睦,但终究是缺少了那份少年夫妻的情谊。
安定下来后,苏轼在住所附近废弃的土丘上修葺了一座台子,并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苏辙。苏辙在回信中为这座台子起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也写了《超然台记》一文: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其中既有旷达之意,亦有失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