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
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莱公(寇莱公,即寇准)因早春宴客,想起唐陈羽《过栎阳山溪》诗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句,自撰乐府词,命俾工歌之。”后世认为调名创自北宋寇准。“莎”(suō):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叫“香附”,夏季开花。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此调为重头曲,前后段相同;每段由两个四字句和三个七字句组成,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另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等。
9 鹊桥仙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古时关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早在汉末应劭《风俗通》中已有记载:“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各代诗人有很多吟诵的诗篇,后来逐渐发展出以“鹊桥仙”命名的曲牌。《钦定词谱》记载:“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八十八字者始自柳永,《乐章集》记载:“柳永做《鹊桥仙·歇指调》,此词句韵与“鹊桥仙令”不同,盖慢词体也。因调名同,故为类列,亦无宋词别首可校。 ”
此调以欧阳修《鹊桥仙·月波清霁》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鹊桥仙·七夕》、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10 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唐教坊曲,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因美人虞姬而得名。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破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相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殒。血染之地长出鲜艳的花,后人称这花为“虞美人”。传说此花闻《虞美人》曲便花枝舞动。人们钦佩虞姬,常做词曲以“虞美人”命名。以诉一缕衷肠。
此调以李煜词毛文锡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代表作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毛文锡《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
11 菩萨蛮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