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作诗背景,贺知章最好的一首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12:30:37


公元744年,大唐正是物阜民安的天宝盛世。远在浙江的镜湖,却依旧波澜不惊地荡漾着一汪春水。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策杖徐行。他从长安远道而归,斑白的双鬓浸满了汗水,但回到故乡的喜悦已经冲淡了舟车劳顿的疲惫。

遇到一群玩耍的小孩子,他停下了脚步。弯下腰,用一口正宗的吴语向他们打听故地。

孩子们哪里认识这个突然出现的老者,不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嬉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这个老人,正是自称“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贺知章作诗背景,贺知章最好的一首诗(1)

可是狂人遇到这种尴尬情况,也只能苦笑着作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乡的孩童不认识他,但是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却依然传说着这个狂人的轶事。

贺知章作诗背景,贺知章最好的一首诗(2)

在位常清狂

有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青年时代的贺知章,就“性旷夷,善谈说”,狂人之态初显。

而狂人竟然还是个学霸。三十六岁这年,他顺利通过了科举考试,从此步入仕途。

作为浙江省有史可稽的第一个状元,贺知章可以说是开了包邮区状元的先河。

可是在中央,大家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学霸。身在官场,情商显然就比智商重要太多了。

最开始的贺知章,对官场风云看得很开。他完全不在意升官发财,做一介学官做得乐不可支。

可是他的姑表兄、宰相陆象先看不下去了。

这位表兄一直都很看好贺知章,他跟别人夸奖说:

“贺知章风流倜傥会说话,我要是一天见不到他,心里都会生出鄙吝之气。”

在陆象先的帮助下,贺知章去了太常寺,才算是正是开始仕途生涯。

凭借才华,贺知章很快崭露头角。可是比起欣赏,他招来的更多是酸溜溜的嫉妒。

一口吴地方言是贺知章的标志,也是同僚嘲弄他的把柄。一群朝臣在背后说贺知章“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贺知章就算是南方的金子,也是来到了中原才得以发光。

这些议论传到贺知章耳朵里,他莞尔一笑,写下一首《答朝士》回应:

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吴地的蛤蜊、莼菜,你们中原人也觉得好吃,但是你们不会介意这些东西来自南方。

所以啊,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干嘛在意我是南方人呢。

贺知章作诗背景,贺知章最好的一首诗(3)

而面对上司的打压,贺知章也给出了高情商的满分答卷。

广东人张九龄做宰相时,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看不惯贺知章,一直没给他升官。

后来张九龄被罢相,怕贺知章伺机报复,去道歉说:“我之前事情繁多,一直没给您升官,我深以为憾。”

贺知章立刻说:“我没少蒙您照顾。”

张九龄感到纳闷,追问道:“我什么时候照顾您了?”

贺知章笑道:“以前您在朝中,没人敢骂我是南方佬。但是现在您罢相,朝中就只有我一个南方人了,又要听到有人看不起南方人了。”

一番话,说得张九龄大为惭愧。

多年之后,杜甫回忆起有性格更有情商的贺知章,写诗说: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贺知章处庙堂之高,有自己一套风趣幽默又不失放逸的处事方式。

但更重要的是,他收放自如,知道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境。

贺知章作诗背景,贺知章最好的一首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