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制度在秦始皇时期已不流行,多以木俑、陶俑替代。
但当时已有“活人俑”,就是把活人用布裹住,再用泥封住,放到窑炉里烧,以塑人形,用来陪葬。这种形式结合了人殉和陶俑形式,可以满足一些人根深蒂固的人殉情结。
例如在辽宁省牛河梁文化遗址考古中,出土了一个女神像(据说是“抟土造人”的女娲),是按真人塑造的。其上臂的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可能是人骨。这就是“活人俑”。
因而,有人推测,秦始皇可能会把一些罪人做成“活人俑”,再与陶俑混合,陈列成兵马俑。
兵马俑具有守卫秦始皇陵的意义秦始皇陵是一项规模庞大的世纪工程。它历时39年,始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秦朝覆亡时尚未完工。
秦始皇陵建造时,秦始皇已经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因而他的陵墓不仅是“视死如生”、在另一个世界的安寝之所,还是象征千古一帝至高无上地位、彰显国家实力的标志性工程。
由此,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
兵马俑排列整齐有序,兵器配备齐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这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思想及面貌。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服饰、装备等也有区别。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例如武士俑,手执的就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等多种青铜兵器。
有些兵俑的左、右手均持有武器,例如左手位一般是剑、右手位一般是盾牌或矛。
这种阵容,符合实战需要;这些武器,都是可以实战的兵器。
一个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陵墓,为何对殉葬的军阵这么重视?很大的可能就是,这些兵马俑犹如秦始皇的禁卫军,肩负着守卫陵墓的职责。
这为“活人俑”之说又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