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三篇“ 子路篇 ”,本章主要充分体现了孔子在人格问题上追求完美的对等关系定义。
在上文品读了“ ”,仲弓来向孔子问为政之道。
孔子明确地给他提出三点“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第一点和之前回答其它学生是同样的方法,而且也是基础,就是要先以身作则,完善好自身的事物;
第二点有些依据仲弓个人的性格提出的方法,要他多包容身边的人,不要纠结手下的小错,多点宽容。
第三点就是要多举荐有才能的人,有德有才的人要先去重视提拔任用。做好这三点就是管理政事最好的方法。
继续下章,子路向孔子提出如何开始政事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奚:什么。
正名:即正名分。
阙( quē)如:阙同“缺”,阙如,存疑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
孔子说:“必须辨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过于迂腐了!何必要辩正名分呢?”
孔子说:“仲由,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
有感解读:
有一天子路来问孔子,说卫君想让老师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那就得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听后不解,随口就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路特别莽撞的顶撞孔子,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是不是过于迂腐了,还要正名分干嘛呢?”
这里子路的回答,就可以看得出他性格特征是多么的直言不讳和莽撞了。
那为什么工作会说出先要正名分呢?
因为卫君的国政关系也是特别复杂,首先要先说一段故事,卫君在前面章节也提到过多次,这里再细说一下。
卫君是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辄的父亲蒯聩是卫灵公的太子,因罪逃往国外,然后卫灵公死后,就由辄继为卫君。后来蒯聩回国,取得君位,辄则逃出卫国,因此称为出公辄。
据《左传》记载,蒯聩在鲁定公十四年、因耻其母南子淫乱,涉嫌想*南子,奔往宋国。鲁哀公二年春,卫灵公有意立公子郢为太子,郢不愿继位。
同年夏天,卫灵公去世,南子命公子郢继位,郢再坚辞,就立了蒯聩之子辄为卫君。后来,晋国的赵鞅助聩返卫国戚邑。鲁哀公三年春,卫石曼姑等帅师围戚。
历史家称他们父子争国。其实是否出于父子本意还是疑问。此后蒯聩一直居在戚邑。
至鲁哀公十五年冬,聩与浑良夫等潜入卫家,挟持孔悝,强迫与之结盟,聩遂立为庄公。来年春,辄出奔。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鲁哀公六年自楚返卫,时在卫君出公辄四年。当时孔子弟子高柴、子路等皆仕于卫。
世家在孔子返卫的第二年记载“卫君欲得孔子为政”,下文即举“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这一章。
所以,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情况得出,当子路问孔子要做何打算时,孔子说要先正名分,考虑的是比较全面的看法。
当子路又顶撞孔子说他迂腐时,孔子纠正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孔子说子路,你这个人真是粗野呀!随后又说了下句说,君子对于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要先存疑虑,不能乱说话。
下面孔子就为子路解释这段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是说,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就容易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没人听。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都没人听,事怎么能做成功呢?。
这样的话普通事都办不成功,更别说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能合理运用。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最后孔子的结语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以,君子用一个名词,必使恰如事实,能以顺理的说得出来。能顺理的说得出来事情,才能够得通。君子说话是不能够随便的。
总结来看,如果思想原则不确定,理论解释就会紊乱;失去了理论解释,各项举措则难成;各项举措不成,文化事业就难以发达;文化不发达的社会,法律、制度就会混乱;法律、制度一旦混乱,人民群众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领导也好,管理者也好,在确定的思想原则一定要在理论上解释得通,理论上能说通的也能够在实际中得以运用。
所以,每个人对自己的理论言谈,都不能随便马虎,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一个无法证实的报道,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