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经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17:57:05

《静静的顿河》:中国战士“并不是为了发财”

前不久,我开始重读《静静的顿河》。重读或听、或看,交叉进行。此时,人在俄罗斯,也曾到访过顿河地区。一读一听之间,别有一番滋味,深深感受到《静静的顿河》之大美。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经历(5)

1905年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的肖洛霍夫只接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他在家乡度过了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苏俄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年少的肖洛霍夫不仅是战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如担任办事员和扫盲教师,参加武装征粮队等。

顿河,也是苏俄内战时中国国际主义者英勇战斗的地区之一。直至今天,该地区莫罗佐夫斯克市还巍然矗立着一块方尖型纪念碑,以纪念1919年7月在莫洛佐夫斯卡娅车站地区牺牲的第二九二杰尔宾特国际团中国红军战士。根据当地地方志博物馆记载,当年中国战士们作战勇敢,但由于红军与白卫军实力相差悬殊,最终429名红军牺牲,其中200名左右是中国人。

因此,不难想象,肖洛霍夫对顿河红军中的中国国际主义战士是有所了解的。于是,他的笔下有了这样的片段:

……草原上,离村子约有一俄里的光景,一队人马正顺着大道蜿蜒走来;乱哄哄的人声、马嘶声。车轮子的轰隆声随风飘到村子里来。

“这是当然的啦,不是哥萨克。可别是德国人呀?!”……不是,是俄国人……瞧,他们打的是红旗!……啊哈,原来是这么回事……他稍稍举了举头上毛茸茸的皮帽子,说道:“看见了他们打的是什么旗子了吧?……是布尔什维克。”

“我们吗?我们是第二社会主义军的战士。”

……那个戴库班式皮帽子的战士和另外两个士兵—一个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跟着主人走进了屋子……

第二社会主义军蒂拉斯波尔支队在跟乌克兰反革命武装和越过乌克兰的德国人多次战斗中受到了重创且战且走,冲到顿河地区来……

电影《静静的顿河》剧照(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经历(6)

在《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一度成为白卫军师长,却反对英国人干涉,参谋长科佩洛夫与他争论起来。

……“明白啦!原来你反对外国人干涉,是吗?但是,依我之见,当被人掐住喉咙的时候——谁来救命都应该高兴。”

“哼,那你就高兴吧,如果我说了算的话,我连一只脚也不准他(指英国人)踏在我们的土地上!”

“你看到红军里面有中国人吗?”

“有,这又怎么啦?”

“这不是一个样吗?要知道,这也是外援呀。”

“你这是胡说!中国人是志愿参加红军的。

当天两人的争论并没有结果。后来,苦闷的麦列霍夫想脱离部队,他的思想回到跟科佩洛夫的那次争论上,而且发现了差异所在:

中国人都是赤手空拳地参加红军,他们参加红军领一份可怜的士兵薪饷,却出生入死地去作战。这点微不足道的薪饷有什么意义呢……可见他们并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可是协约国却派来军官,送来坦克车和大炮,甚至还送来许多骡子呢!将来他们要为这些东西索取一大笔款子。差别就在这里!

然而,两人再也没有机会交流,科佩洛夫很快就被流弹打死了。

电影《静静的顿河》剧照(二)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经历(7)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经历(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