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吴楚运河和延陵运河的开凿,也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水灾。自从沟通了芜湖水域和太湖水域后,长江来水以及皖南山区的来水可以通过吴楚运河进入江南地区,每年夏天雨季都会发生水灾。因此,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的当年,命范蠡开凿南运河,疏导两边的来水,减少水灾的发生。这条运河起于常州石龙嘴,终于宜兴的团氿湖,可以调节延陵运河、滆湖、太湖的水位。人们为了感谢范蠡,又把这条河成为“蠡河”。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开凿丹徒至丹阳的运河,并在奔牛与延陵运河沟通,其实他决定开凿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丹阳这个地方有王气,想把它破坏掉。后来,经汉朝、南梁、隋朝时期的开凿和疏通,从京口到杭州的江南运河得以贯通。
- 2 -
在唐宋期间,运河经过多次的疏浚,一直到元朝忽必烈下令大运河“东移”,运河常州段依然是使用原延陵运河的老河道。
元至正元年(1341年),当时的常州路判官朱德麟看到贯穿常州城区的运河水浅船多,就疏浚城南渠(现为吊桥路)来分流,来往的船只可通过两条水道穿城而过。这条河大致是从土龙嘴大水关入城,然后沿着横兴弄,经吊桥路,在元丰桥与古运河汇合。到了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古运河完全停止通行功能,由城南渠完全代替,这是常州运河的第一次改道。
明万历九年(1581年),城南渠因狭窄、淤积严重,经常堵塞。时任常州知府的穆炜,在富豪乡绅的资助下,带领大家在城南渠南边重新开凿新运河,过土龙嘴到南门外,经广化桥到舣舟亭,与古运河汇合,这一段新运河被称为“明运河”。这是常州运河的第二次改道。
后来风水学家认为,大运河入城后直泻而下会影响常州地区的文风,因此在太平桥(东太平桥)东筑坝,开挖新河,使古运河改道飞虹桥与明运河汇合。
明运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疏浚拓宽,达到四级航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