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上一句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20:09:23

不可为而为之下一句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上一句是什么(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春秋时孙武所概括的战争规律,也是《孙子兵法》中名言。《孙子·谋攻》:“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己,己方;彼,敌方。战前“庙算”即首先对比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此乃“知彼知己”之第一步。进入实战,又须随战局进展,随时察知敌情,方能正确决策。杜牧注曰:“以我之政,料敌之政;以我之将,料敌之将;以我之众,料敌之众;以我之食,料敌之食;以我之地,料敌之地。较量已定,优劣长短皆先见之,然后兵起,故有百战百胜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先为不可胜 春秋时孙武提出的战略原则之一。《孙子·军形》:“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古时善于指挥战争的人,总是先使己方的守备无懈可击,无隙可乘,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敌之隙战而胜之。不可被战胜,在于自己的守备严密;敌人可以被战胜,在于其防守有隙可乘。善战者,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一定战胜敌人。所以胜利可预见,但不可强求。这一原则的哲学意义在于首先充分发挥我方的主观能动性,全力完善防御体系;其次则随时审察客观敌情之变化,有隙即乘,从而做到既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失敌之所败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春秋时孙武关于战争攻守原则的论述。《孙子·军形》:“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攻与守,是战场斗争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守备是否严密,完全在于己方,善守者能藏形于九地之下,敌方无隙可乘,故曰“不可胜者,守也”。进攻,是主动出击敌方,通常必有进攻,方有“胜敌”可能,故曰“可胜者,攻也”。如果敌方主动进攻,我方能坚守不破,固若金汤,此乃以守为胜;然要置敌于死地,依然要进行反击,然而,在主动进攻敌人的时候,往往会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或不足,从而给对方以可乘之隙,进而被对方战败,此亦为“可胜者,攻也”。可见,攻与守,既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又随时可能发生转化,转向自己的对立面。正是在攻守交织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敌我双方的胜利或失败;构成了形形色色、复杂多变的战争。取守势者,往往是由于自身力量之不足,无力进攻,故曰“守则不足”;取攻势者,往往是依恃自身力量的强大,故曰“攻则有余”。宋人张预曰:“吾所以守者,谓取胜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谓胜敌之事己有其余,故出击之。言非百胜不战,非万全不斗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对孙武这一论述的发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