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线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是庆祝《自然》诞生150周年的特刊。从1869年到2019年,这150年来,《自然》发表了近10万篇论文,成为了全球学术期刊的标杆之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期《自然》封面的艺术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了一篇论文,每一个颜色代表了一个学科。而点与点之间的连接,表明两篇论文曾在一项研究中被同时引用(图片来源:《自然》)
值此诞生150周年之际,《自然》也评选出了在期刊上发表过的10篇足以载入史册的重磅论文。在今日的这篇文章中,学术经纬团队也将与各位读者一一做介绍。
1947年:奇怪的粒子
在这篇论文里,物理学家George Rochester与Clifford Butler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把高能宇宙射线打向铅板后,他们发现了一些“V”字型的粒子轨迹。两位科学家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可见的粒子,在这个过程中衰变成了两个可见的带电粒子,而后者正是V字型轨迹的由来。现在,我们把它称为“k介子”,它是夸克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粒子,也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1975年: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在现今的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所熟知的癌症免疫疗法,许多正是单克隆抗体。在1975年,两位免疫学家Georges Köhler与César Milstein介绍了一种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通过将生产抗体的脾脏细胞与能够不断分裂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我们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系。它能够源源不断地生长并合成抗体,堪称是一座小型抗体工厂。《自然》杂志对其评价是“这项研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道路上,带来了重要的生物学洞见和临床成功”。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1925年:南方古猿
澳大利亚科学家Raymond Dart是一名幸运儿。刚当上大学的解剖系主任不久,他就做出了留名青史的发现。《自然》的报道回忆说,他用妻子的缝纫针,从一堆岩石里辛苦地挖出了一块化石,它属于一类叫做“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的生物。化石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关于人类早期演化的认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祖先与猿类分道扬镳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