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钧和朱自清父子
大家还记得朱自清当年在课本里的那篇《背影》吗?
我们不妨重温其中充满了浓浓父子情的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读者读到这么温暖的文字,是不是觉得,朱自清和他爸爸的关系很好呢?
其实,真实的历史往往令人大跌眼镜:
朱自清和他爸爸翻脸反目,并且,曾经很多年不说话。
因为什么事,要闹到父子反目呢?
答案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拿了儿子的工资。
《背影》里朱自清描写父亲为他跨越月台去买橘子
事情,是这样的:
朱自清读书长大成人,出来工作了,朱鸿钧这个当父亲的,没有把儿子朱自清当作成年人看待,而是处处仍想控制儿子,所以,父子俩经常闹矛盾。
不过,平时闹的还是小矛盾,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使父子二人,彻底闹翻。
原来,朱自清读书毕业之后,1921年在老家扬州的“省立八中”担任教务主任。
有一回,朱自清去领工资,出纳告诉他,你的工资被你父亲拿走了。
一问才知道,朱自清的爸爸朱鸿钧,和省立八中的校长关系不错,他凭这一层关系,把儿子的工资拿走了。
朱自清已经23岁了,可是父亲朱鸿钧,仍然把朱自清当作孩子看待,总是想控制儿子,连儿子的工资,他都想“代管”。
于是,朱自清火冒三丈,回家当天,就和父亲吵架,闹翻了。
然后,朱自清离家出走,去了别的城市任教。
后来,朱自清就不怎么回家了,即使偶尔回家,父子两人,也是冷战,不说话。
那么,读者读到这里,就会纳闷了,既然朱自清和父亲都闹翻了,可是为什么朱自清还能写出《背影》这么一篇充满了浓浓父子情的文章呢?
答案是:时间。
时间,可以消磨人间大多数的矛盾。
朱自清和父亲冷战4年之后,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彼此之间的隔阂,就像冰块一样,时间久了,总会慢慢地融化。
朱自清
1925年,父亲朱鸿钧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朱鸿钧说对儿子说:“我……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意思是说,儿子,我今天给你写信,拿笔的手都不灵便了,可能我离死期也不远了。
读到这封信,朱自清鼻子一酸,回想起自己青少年求学时候,父亲到火车站送自己的往事,于是,文思如泉涌,写下了《背影》这篇流传了几乎100年的好文章。
然而,绝大多数读者并不清楚,《背影》这篇文章的背后,却是朱自清父子反目多年、并最终和好的真相。
谭继洵和谭嗣同父子
我们都知道,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谭嗣同被*头的时候,是个大官,官位是大清王朝的湖北巡抚,试问慈禧太后下令抓了谭嗣同之后,谭继洵为什么不去北京向慈禧求情、营救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太快了。来不及。
谭嗣同是1898年9月25日被抓,9月28日被*头,这中间只隔了两天,而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人在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