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宁波市四明中学 高丽娜
她是着我“魔”得我“道”最深的一个:毕业后毫无保留地喜欢上了旗袍,摇曳地绽放着她美丽的青春和生命,像一株青青的翠竹。年轻、挺拔而又充满梦想。
那些年里,她也是深受我“毒害”的“小资”之一: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西藏,也喜欢上了北方。后来,她去了烟大,在那里与我不时通着信息。我似乎在她的文字里感受着她青春的气息,还有一种对未来的微微的迷茫感——年轻的时候,谁不是这样的呢?
她发给我的明信片,我珍藏着,像怀揣珍宝一样富有。这个略带叛逆的孩子,把她十七八岁年华里最真实、最粗砺的喜怒哀乐展现在我的面前。在父母远离的日子里,她是与我接触最多的人了吧,在那两三年里。我时常怜惜地看着她,在她视线垂下去的时刻里。
有一年的六月初,我去浙大参加为期十一天的继续教育学习,她从烟台给我快递来当地的草莓。只可惜几天后我才能回宁波……三年前我们一起看《唐山大地震》时流过的泪水似乎还在眼前。是我们:阿金、李名和我。三年的时光里,我们似乎没有离开:那时有小小的博客,互通心意。
一次,她说要和几个同学一起报名去西藏援教,掩饰不住的兴奋。我也兴奋起来了:“到时可别忘了我呀!”但最终没能成行,遗憾的不只是她,还有我。
当年从高一到高三,她每次去参加现场作文竞赛或语文竞赛,都能拿个奖回来。她有这个实力,就像她在诗歌朗诵和演讲比赛中取得很好的名次一样。阿金似乎喜欢一种带有竞技性的、充满斗志的学习状态。但在情感上,却细腻而成熟。那些年里,她一直欣赏着学校一个帅气、有才学的男老师。她悄悄地告诉我,让我替他保密。嘿,这孩子!多像高中时的我……
相通的灵魂,在这样的一个小镇上,我们相遇,成为今生的缘分。她有时会刻意遮掩自己光华,但永远没有忘记坚持自己梦想。
阿金,全名金璐琼,是我2010届大嵩江畔的弟子。
几年后,日语专业毕业的阿金和我在一座城里工作。去年夏天,我们在大学园区图书馆里相遇。我临时客串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与她只是只言片语的交流,但我们都知道,我们都在彼此的心里。她手持微单相机,很专业很酷的样子。
活动结束后,她给我留言:“今天的高主持铿锵有力,瞬间就把我带回了高中。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高。虽然很久不见,但幸好我们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以后希望可以和你,和阿美常约……”阿美,和我搭班,教阿金数学。
我告诉她我口误了几处。她又来安慰我说:“一点不妨碍你在台上发光!尤其和袁老师的对话,有趣又中肯,可能是师徒的默契!”
她说我们三个一起约在瞻岐、宁波或西藏都行,还特意强调“全部都要!成年人不做选择!”后面是一串的“哈哈”声。她比学生时期爽朗了。
今年的某天,她给我微信,说是她们公司的陈陈是同一部门的,做了一个阅读分享会,想邀我参加。
活动结束后,她的朋友圈里这样写:“我必须要来的,似乎在借着这个读书会的由头,寻一些重返课堂的契机。十余年过去了,我依然是个会怀念旧课堂的孩子。在车上,我们聊过去。我说真羡慕现在的后辈,因为写作,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我说,我那时候所谓的文笔,都是被你鼓励的,更像是投机取巧。为了遣词造句而遣词造句。我那时候的文章亦如此。总之,能来赴这场开春读书会真是太好了。或许,能唤起我沉睡已久的文学性。”
她的语调是淡的,但内心的热情,我依然可以触摸到。
教育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教育就是与孩子们对视,欣赏他们鼓励他们。一阵陪伴后,你的气息与热爱还停驻在他们的身上、心里,陪伴着他们走更多的路,遇见更多的人间美好,思考更多的人生。
当然,他们终将把他们的热爱与力量,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一起寻找生命的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