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这件事情,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对此没有表示任何的怀疑。可是芥川龙之介却大胆怀疑: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何连选择出生的权利都无法拥有。
对于如山般沉重的客观存在,我们往往生不起怀疑的念头,就算偶尔生出庄周般“世界有点假”的念头,也会在不久之后被我们打上可笑的标签。可是芥川龙之介却能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大胆怀疑,毫不动摇,当真让人佩服。
②怀疑宗教,向往之间存在理性
小说中,芥川龙之介虚构了一个生活教。生活教寺院里的一位长老刚开始在大肆地向“我”宣传他的教义,而后又偷偷的告诉“我”他其实也不信。
“事实上,我也——这可是我的秘密,请不要告诉任何人。——其实,我也并不相信我们的神。可不知何时起,我的祈祷……”
同时,长老还经常偷妻子钱买酒,这完全违反了他应当遵守的规范。
“你这个老东西!今天你又从我的钱包里偷了酒钱,是不是?! ”
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借助寺院之行这一事件写出了寺院长老的可笑作态,揭露出小说中宗教的荒诞。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现实宗教的怀疑。
但是熟悉芥川龙之介的朋友可能会疑惑,芥川龙之介死的时候旁边可是拿着一本《圣经》的,做出这般虔诚的举动,他又怎会对宗教产生怀疑呢?
在我看来,芥川龙之介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现实生活的失望之下,产生了对宗教的兴趣,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认为他只是对宗教所描述的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性产生了向往。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都保持着理性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宗教。
正是如此,他才在小说的最后通过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椰子花儿和翠竹之间,佛陀早已入眠。伴着路边枯萎的无花果,基督已经死去。但是我们必须安歇,即便在舞台的布景前。
写在最后:
《河童》以传说故事为基础,在展现对时代批判的同时,又包含芥川龙之介厌世,生死,怀疑的人生观。读之荒唐滑稽,却又惹人深思。
后世将芥川龙之介的忌日称为“河童忌”,足可见得这篇小说与芥川龙之介的联系密切。
让人颇感遗憾的是,小说中芥川龙之介在对时代的控诉上只呈现了逃避的态度,这与其师夏目漱石“批判中带着反抗”完全不同,如同痛苦的悲鸣,充满绝望。读之,不禁让人悲上加悲。
但是,或许这才是芥川龙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