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唐 ·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往下走就出现了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把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向上弯曲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岩、嵁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太阳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不能够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游踪。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二、合作探究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试着进行评价。小丘 篁竹 水声 小潭
写法:移步换景
分析二三段第2段对“鱼”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先总写,写出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特写,体现了游鱼的灵动及作者浓厚的赏景情趣。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深得动静之理,妙能传神,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第三段用站立远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曲折的样子和蛇蜿蜒前行的样子表现了小溪的弯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情状。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开头的“隔篁竹”,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表现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当时压抑的心情。
第五段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却说“寂寥无人”?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概括主题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