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滋乐。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满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
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富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
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
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
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
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里觉得窝囊。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日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里出现。
我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逛厂甸,我们是一定要去的,不是为了喝豆汁儿、吃煮豌豆,或是那大糖葫芦,是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庙去买旧书。
白云观我们也去过一次,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哪里有神仙可会,我再也不作第二次想。
过年时,我最难忘的娱乐之一是放风筝,风和日丽的时候,独自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持线桄子,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风而起,一霎时遇到罡风,稳稳地停在半空中,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滋乐。
主播 | 蓝天野
1952年参加组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现任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
出演话剧《茶馆》《家》《北京人》,
参演《封神榜》《渴望》等多部影视剧。
获得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始建于1952年,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
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作者:梁实秋 | 来源:《过年》(节选)
监审:葛素表
监制:于卫亚
统筹:孙丹、刘玉婷
图:吴冠英|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赵丹阳
编辑:李昂、关开亮
实习生:黄心怡、雷雯雯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愿平安吉祥,万事胜意!